这篇文章的作者:痛经医生,不太正常的痛经终结者,你可以为他点赞或者打电话给最好闺蜜举报。反正有了他也就没有痛经啥事儿了。
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癥瘕”。癥与瘕,按其病变性质有所不同。癥,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揉转动,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但就其临床所见,每有先因气聚,日久则血瘀成瘕,因此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故前人每以“癥瘕”并称。
病因病机多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癥,血结为瘕,以气滞、血瘀、痰湿及毒热为多见。
1气滞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滞于冲任胞宫,结块积于小腹,成为气滞癥瘕。
2血瘀经期或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加之房事不节,或外邪侵袭,凝滞气血,或暴怒伤肝,气逆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使瘀血留滞,瘀血内停,渐积成瘕。
3痰湿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湿浊内停,聚而为痰,痰湿下注冲任,阻滞胞络,痰血搏结,渐积成瘕。
4毒热经期或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外阴不洁,或房事不禁,感染湿热邪毒,入里化热,与血胶结,瘀阻冲任,结于胞脉,而成癥瘕。
诊断本病以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为诊断要点。临证时要结合现代医学B超、盆腔CT检查,要注意排除妇科恶性肿瘤或其他系统肿瘤影响生殖系统,以防误诊,延误治疗。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是按包块的性质、大小、部位、病程的长短、兼症和月经情况辨其在气在血,属痰湿还是热毒。治疗大法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佐以行气化痰,兼调寒热。但又必须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之久暂,酌用攻补,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法,随证施治,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一味地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
诊断明确的生殖系统肿瘤,可施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1气滞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
瘕乃气聚而成,故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气滞则痛,气散则止,故时痛时止,痛无定处;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故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气滞冲任失司,则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为气滞之证。
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香棱丸(《济生方》)。方药:木香、丁香、三棱、莪术、枳壳、青皮、川楝子、小茴香。上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方中木香、丁香、小茴香温经理气;青皮疏肝解郁,消积行滞;川棟子、枳壳除下焦之郁结,行气止痛,三棱、莪术行气破血,消瘕散结;朱砂护心宁神。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之效。
2血瘀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面色晦暗,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
瘀血积结,气血不畅,故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瘀阻脉络,肌肤失养,则肌肤少泽,且面色晦暗;瘀血内阻,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不欲饮;瘀阻冲任,甚则血不归经,故经期错后,或淋漓不止。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为血瘀之证。
活血破瘀,散结消癥。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方药: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赤芍各等份,研细末,炼蜜为丸。
方中用桂枝温通血脉,芍药行血中之滞以开郁结,茯苓淡渗以利行血,与桂枝同用能入阴通阳,牡丹皮、桃仁破瘀散结消瘕。
若积块坚牢者,酌加鳖甲、穿山甲以软坚散结,化瘀消瘕;疼痛剧烈者,酌加延胡索、莪术、姜黄以行气活血止痛;小腹冷痛者,酌加小茴香、炮姜以温经散寒;月经过多,崩漏不止者,酌加三七粉、炒蒲黄、血余炭等化瘀止血。
若血瘀甚者,兼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用大黄廑虫丸(《金匮要略》)。本方重在取其虫类搜剔脉络,祛瘀消瘕。
3痰湿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或时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胸脘痞闷,时欲呕恶,经行愆期,甚或闭而不行,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痰湿下注冲任,阻滞胞络,积而成癥,则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时或作痛;痰饮内结,则胸脘痞闷;痰阻中焦,则恶心泛呕;痰湿阻于冲任经脉,则月经愆期,甚或经闭不行;湿痰下注,则带下量多,色白黏稠。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为湿痰内阻之证。
除湿化痰,散结消癥。
散聚汤(《妇科秘诀大全》)。方药:半夏10克,橘皮6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杏仁10克,桂心3克,槟榔10克,甘草10克。
方中杏仁、陈皮、槟榔行上、中、下三焦之气滞而化痰结;半夏、茯苓除湿化痰,降逆止呕;桂心、当归温经活血而消瘕;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除湿化痰,消结散瘕之效。
若脾胃虚弱,纳差神疲者,酌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若兼血滞者,用三棱煎(《妇人大全良方》)。方药:三棱、莪术、青橘皮、半夏、麦芽。上药用纯醋6升煮干,焙干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淡醋汤下。痰积多,姜汤下。方中三棱、莪术理气活血消瘕,青橘皮、半夏、麦芽行气燥湿化痰。
4毒热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或五色杂下,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湿热积聚,蓄久成毒,阻滞冲任,气滞血瘀,结而成癥瘕,故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湿热蕴结,损伤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故带下量多,色黄臭秽;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又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故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瘀血内停,气机不畅,经前血海盛满,故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毒热壅盛,营卫不和,故发热口渴;热邪伤津,故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湿热毒邪内蕴之证。
解毒除湿,破瘀消癥。
银花蕺菜饮(《中医妇科治疗学》)加赤芍、牡丹皮、丹参、三棱、莪术、皂角刺。方药:金银花15克,蕺菜10克,土茯苓30克,炒荆芥10克,甘草10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丹参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皂角刺10克。
方中金银花、土茯苓、蕺菜、炒荆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赤芍、牡丹皮、丹参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三棱、莪术、皂角刺行气破瘀,消瘕散结。诸药合用,共奏解毒除湿,破瘀消癥之功效。
若小腹包块疼痛,兼带下量多,色黄稠如脓,或五色带杂下,臭秽难闻,疑为恶性肿瘤者,酌加半枝莲、穿心莲、白花蛇舌草、重楼以清热解毒消瘕。
其他疗法1针灸体针方一
子宫、曲骨、横骨。
皮质下(耳穴),三阴交、次髎、血海、肾俞、复溜。
主穴每次取1?2个,可交替使用,酌加配穴。子宫穴斜刺0.8?1.0寸,曲骨和横骨穴均直刺0.6?0.8寸,以得气为度,施平补平泻手法,配穴除耳穴用埋针法或磁珠贴敷外,余穴手法同主穴。体穴均取双侧,耳穴取单侧轮替。留针15?20分钟。针刺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耳穴每周埋针或贴敷2次,15次为1个疗程。
癥瘕以气滞为主者,其痛无定处,包块推之可移,运用体针疗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二
中极、三阴交、内庭、关元。
毫针直刺,用泻法,捻转提插,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耳针子宫、卵巢、肾、脑、屏
留针1小时,留针期间行针2?3次,以加强刺激量,每日针刺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临证思路妇科癥瘕涵盖了各种妇科良性肿瘤,病种较多,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症。病机多因脏腑失调,气血阻滞,瘀血内结,气聚为瘕,血瘀为癥。证候以气滞、血瘀、痰湿、湿热等四型多见。临证时一定要以胞中结块为主症,至于胀满、疼痛或阴道流血等,则不必具备。同时要注意辨清病种,分清良恶,以明确预后。治疗时应根据辨证特点,以理气、活血、除湿、清热等为主,结合化瘀消癥,并合理使用虫类药。必要时还可配合外治,如保留灌肠、中药热敷法、穴位照射及针灸等。不拘于一方一法,可提高疗效。
癥瘕的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虚实并见,治疗要处理好扶正与祛邪、化瘀与止血等关系。应按经期与非经期,攻补各有侧重。尤其对于经量过多,血海空虚者,注意止血不留瘀,即使要攻,也应攻补兼施,以免犯“虚虚之戒”。同理,癥瘕亦不可滥补,只有久病正气虚弱者才使用补法,以免犯“实实之虞”。要坚持用药,缓图其功,使邪祛正不伤,早日痊愈。
预后癥瘕主要为妇科良性肿瘤。癥瘕的形成多因正气不足、痰瘀互结于冲任胞宫日久成瘕,如《医宗必读·积聚》篇指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可根据邪正双方状况来判断预后。本病初期,邪气未盛,若能及时治疗,病情可望好转甚至治愈。若病程已久或经治无效,包块渐大,出血严重,致正虚而邪盛或邪未祛正已衰,则预后不佳。正如《济阴纲目?积聚癥瘕门》所云:“妇人癥瘕积聚,脉弦急者生,虚弱者死。”
文献摘录(1)《灵枢·水胀第五十七》:肠蕈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杯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2)《景岳全书·妇人规·血症》:瘀血留滞作症,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逆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
(3)《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癥瘕积痞痃癖疝诸证门》:凡治诸癥积,宜先审身形之壮弱,病势之缓急而治之。如人虚,则气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势虽盛,当先扶正气,而后治其病;若形证俱实,宜先攻其病也。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盖恐过于攻伐,伤其气血也。
(4)《名家医著医案导读·中医妇科·刘敏如》: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时均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以治本,除了选用破血行气之力较强的莪术、三棱、王不留行、皂角刺、三七、益母草以外,常常加血肉有情之活血化瘀动物类药,如水蛭、土鳖虫、鳖甲等;软坚散结常用夏枯草、牡蛎等,以期达到消散癥积的目的;经期当因势利导,促进瘀血排出。子宫肌瘤者同时要防止“瘀血内停,血溢脉外”所致的出血量多、经期延长、容易导致气血虚弱,外邪侵袭,凝滞气血,又造成血瘀,形成恶性循环。
病案举例王某,35岁。
腹部膨胀1月余,再发4天。
患者年11月因腹部膨胀来我院就诊,门诊查腹部平片提示:肠梗阻,入住内科治疗20日后,治愈出院。4天前腹部膨胀又作,伴腹部疼痛,延至今日始来我院门诊求治。
患者于27岁时结婚,婚后8年未孕,经水愆期失常。曾于年7月2医院医治,住3周后出院。
12月4日。腹部有瘕块,膨胀疼痛,推之移动,按之有声,胸闷纳呆,口淡乏味,脉象虚缓,舌苔薄白。
癥瘕(脾胃虚寒,气机阻滞)。
温中理气。
制香附9克,广郁金6克,小茴4.5克,川棟子9克,醋吴茱萸2.4克,枳壳4.5克,苏子9克,路路通9克,广木香2.4克,乌药4.5克,生甘草2.4克。
12月6日。据述服药后腹中咕咕作响,气体翻腾不巳,旋得矢气频频,痞块渐小,腹痛亦瘥。药已中鹄,继进温中行气,方药:制香附9克,广郁金6克,炒枳壳4.5克,陈皮6克,吴茱萸4.5克,川棟子9克,小茴香2.4克,炒乌药9克,焦山楂9克,沉香9克,生甘草3克。
12月8日。腹部瘕块已消,疼痛亦十愈其八,仍觉胸闷泛恶,口苦无味,夜寐不安,脉象虚弦,舌苔薄白,此乃木郁克土。治宜利气和胃。方药: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枳壳15克,青皮6克,川棟子10克,小茴香10克,广木香10克,吴茱萸3克,炒川乌15克,台乌药20克,甘草10克。
12月10日。腹部瘕块消失,疼痛亦愈,惟腹部外形仍觉高耸,脉象细弦,苔白腻。此乃余气滞留,尚待疏达。治宜利气疏泄。方药:制香附10克,小茴香10克,广木香10克,炒芍药15克,炒枳壳10克,焦山楂10克,刺蒺藜10克,沉香6克,吴茱萸3克,川棟子10克,炒槟榔10克。
12月13日。腹部胀痛消失,外形亦恢复原状,胃纳渐馨。调养脾胃以复其原。方药:当归15克,炒川芎15克,煨木香10克,炒乌药15克,炒枳壳15克,焦山楂10克,刺蒺藜15克,小茴香10克,焦白术10克,新会皮6克。
按:全例纯为气聚,由于肠胃气滞而成。气机壅塞肠道,膨胀而腹形高耸,按之有声,推之移动,腹痛不舒,胸闷纳呆,骚扰难眠。本症治疗,以温中利气为原则。《医宗必读》谓:“气积轻者,木香、枳壳、厚朴、橘红,甚则枳实、牵牛。”主要亦应疏泄气分。本例所用茴香、木香、沉香、吴茱萸等能温中,促进肠胃功能,增强运化能力,以利气;用苏子、路路通、香附、郁金、枳壳、青皮等利气药,能行滞散寒,排除气体。服药后腹中躁动不已,后即矢气连声,结块逐渐消失,腰痛亦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gn/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