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部德克萨斯州西北部的长柄地区(Panhandle),曾经在北美印第安人文明发展历史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因素就是那里的阿里贝茨(Alibates)地区出产坚硬的燧石,可以加工成狩猎和其他用途的各种石器。那里现在是一个国家纪念园区。
这个园区的面积不大,只有英亩(5.5平方公里),坐落在由加拿大人河(CanadianRiver)形成的水库西侧,燧石矿主要分布在一座平顶山头上。这里出产的燧石是一种坚硬的玛瑙化白云石,有各种斑斓的色彩,印第安人用它做成的箭矢刀斧等石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从墨西哥湾到五大湖地区,从美东到西部太平洋沿岸,考古发现都有它们的踪迹。
阿里贝茨园区内,许多浅表地层采石矿场之间随处可见玛瑙化的燧石露头(国家公园管理局)
公元前到年间,当时是最后一次冰河期的后期,帕里奥印第安人在今天德克萨斯州长柄地区活动,他们狩猎猛犸象,用阿里贝茨坚硬的燧石箭矢做狩猎用的长矛就是他们的创举。以克里维斯文化为标签的帕里奥燧石工具,在阿里贝茨周边英里范围内都有发现。
随着冰河的退化,猛犸象等巨型动物逐渐灭绝,从公元前到年间在这里生活的是福尔瑟姆印第安人。他们以游猎和采食为生,猎物主要是现在也已经灭绝的独角野牛。独角野牛虽然个头不如猛犸象,但是奔跑快速,凶猛异常。福尔瑟姆印第安人因此发明了一种助力棒,可以从更安全的距离投掷猎具。今天美国的复古猎人们还在使用这种助力长矛(dartwithatlatl)。
助力长矛:右边是装上燧石箭头的投掷长矛,左边是手持助力棒(国家公园管理局)
再接下来的大约六千年,生活在这里的史前印第安人逐渐从游猎转向游猎和采集,独角野牛走向灭绝,狩猎的是更为小型的动物例如野鹿、野兔和火鸡。他们采集任何可以食用的果实,还用石臼碾碎,吃起来更有味道。大约从纪元元年到公元年,西南方的帕罗杜洛印第安人移居这一地区,他们带来了农耕文化,制作陶器,采用弓箭狩猎。然后是东部林带的印第安部落来到这一地区,开始在当地种植玉米。直到公元年左右,除了用燧石制作箭头之外,这里的采石场基本上被人废弃。
印第安人用来碾碎玉米的石碾和石臼(国家公园管理局)
从公元年到年间,加拿大人河的羚羊溪一带,印第安人建立了自己的村落。那时候从地表已经难以采集到好的燧石,他们用野牛骨骼制作工具,挖掘到地下四到六英尺,就发现有很好的燧石。于是在那个时期,羚羊溪的印第安人挖了几百处这样的采石坑,挖出来的燧石主要用做和其他部落进行物物交换。他们住在用石头夹层垫底、里面挖有火坑的茅草屋里,还在周围留下了许多岩画。
羚羊溪印第安人村落遗址附近的脚印岩画。此类岩画有的会有六个脚趾(国家公园管理局)
然后是从加拿大南下的阿帕奇印第安人来到这一地区。他们用不着开发新的资源,羚羊溪印第安人留下的采石场已经足够他们对燧石的需求。直到大平原上的科曼奇人来到这里,阿帕奇人被驱离往西。科曼奇人已经从欧洲殖民者那里学会了骑马,无论是狩猎还是作战都占据了优势。虽然德克萨斯在年并入了美国,名义上这里成为美国政府管辖的土地,但是科奇曼人一直在此地游牧,直到美洲野牛被毫无节制的牛仔们消灭殆尽。野牛是印第安人的食源和几乎生活所需的一切材料的来源,因此他们不得不移居到了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地,这里就变成了新移民的牧场。
二十世纪初期,有人到这里来寻找石油,当地的一个牛仔,阿伦·阿里·贝茨(Allen“Allie”Bates)作为向导,向他们介绍了当地的玛瑙化燧石矿场,以后人们才把这里称为“阿里贝茨”(Alibates)。
再往后,有一位业余考古学家发起了保护阿里贝茨燧石采石场及其附近羚羊溪印第安村落遗址的运动,虽然国家公园管理局一度不大热心,因为它觉得美国西南地区已经有不少印第安文明遗址得到了保护,但是仍然有许多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地质学家和其他群众团体持不同看法。最终于年由第89届国会立法,经约翰逊总统签署,将那里设立为德克萨斯州的第一个国家纪念园区。
这个园区对公众免费开放,但是如果要参加由公园安排的导游参观,则需要预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gn/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