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岭南一药广陈皮,它的内涵和功效真让人大


广东古时有一顺口溜: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其中,“陈皮”是指“广陈皮”,为陈皮中的佳品,而“新会皮”是“广陈皮”中的上品。“广陈皮”是晒干后经3年以上贮藏的茶枝柑的果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调味佳品,向来享有极高的声誉。追本溯源,下文将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广陈皮”的前世今生之风采。

“广陈皮”名字由来的传说

宋代以前新会属于蛮荒之地,新会柑还未出现规模生产,据传“广陈皮”一名出自新会黄姓先祖黄广汉及其夫人米氏的故事。黄广汉系南宋孝宗八年(公元年)科举进士,官至徐州知府。其夫人米氏自幼饱读诗书,精通药理,用其丈夫所创制的新会柑橘陈皮为国母杨太后治愈乳疾,被封为“邦显一品夫人”。当杨太后问及这种药材的由来时,米氏因为此皮之制法来自其丈夫黄广汉所创,于是将其丈夫名字中“广汉”中取“广”字作为这种药材的名字,称“广陈皮”以别其他陈皮。古代的“廣”字,“广”字头“黄”字底,寓义黄氏所创。《广陈黄氏族谱诗》云:“调治后乳,著手成春,诏封邦显”。后来明清一些名医家如刘若金等也是使用此法医治此症。据现代研究表明广陈皮(柑青皮)对乳腺疾病有独特的疗效。

然而民间传说毕竟是一方之言。纵观历代本草,广陈皮的出现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橘皮”到“陈皮”的演变

陈皮,最早名为“橘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橘柚”项下,谓:“橘柚,味辛温……一名橘皮”。随着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的,“此是说其皮功尔……并以陈者为良”中“陈”字提出,在“橘皮”名称中开始出现了“陈”字,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多个方子中有“陈橘皮”的药名。“陈皮”一词在唐以前少见,到了南宋,严用和的《济生方》一书中曾有“陈皮”的药方,但直到元代王好古的《汤液本草》才明确记载:“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陈皮”一词被广泛取代“橘皮”。

二、橘皮的混用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柑橘历史最早的国家,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如《禹贡》有“厥包橘柚锡贡”记载,说明在夏禹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已有橘、柚的栽培,并把橘柚作贡品。汉代以前的书册关于“橘”的记载只有橘柚(小曰“橘”,大曰“柚”)而未见有柑橙,但现代考证发现,古代所称的“橘”包括了现代柑、橘(桔)、橙、柚等品种类群。因此“橘皮”的来源一直很杂乱,直到明末的《本草纲目》还说?柑、橘皮今人多混用,不可不辨。

三、“广东柑皮”的问世

古代,有关“柑”的记载,直至公元3世纪的《风土记》才有“柑橘之果滋味甜美特异者也”之句,《南方草木状》也明确地提出“柑,乃橘之属……。”于是“柑”开始从“橘”中独立列出,因其经霜成熟后,果味甘而称“甘”,因木而生为“柑”。据《广东新语》中载“汉武帝时交趾有橘官,岁以甘柑进御……”。所谓“橘官”,是负责执行封建王朝向橘农强征“橘税”和“选贡”事务的官员。可见,广东所产“甘柑”?因其甜美,被历朝选为贡品,“广东柑皮”也逐渐为世人所知。

四、“广陈皮”的出现

随着“广东甘柑”的不断闻名,医家们逐渐认识到“广东柑皮”的质品。远在宋代,医家们为同与主流的橘皮(陈皮)区别,把“广东柑皮”称为“真橘皮”真橘皮、“真陈皮”或“广皮”。如宋《是斋百一选方》中的“衮金圆”方、“紫苏饮”方中,分别出现了“真橘皮”和“真陈皮”。直至元代汪汝懋所撰《山居四要》卷五中载“二陈汤:……广陈皮(去白)五钱……”,“广陈皮”一名才算是确凿的出现。从始“广东柑皮”有了道地的名字“广陈皮”。

五、“新会皮”的一枝独秀

清以前众多文献记载表明:在古代“广陈皮”道地产区为广东,并无单列“新会”。如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云“……,道地广东……”,明代《本草纲目》载“……柑皮纹粗……今天下以广中采者为胜……”(“广中”是古代人对广东的称呼之一)。直至清张璐《本经逢原》“……橘皮苦辛温,无毒。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新会”与“陈皮”开始并提。“新会皮”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书中所提的“陈皮”多用“新会皮”名之。从此“新会陈皮”被后医家盛行使用,“新会皮”逐渐在“广陈皮”中的一枝独秀,陈仁山《药物出产辨》更是直云:产广东,新会为最。“新会皮”又称新会陈皮、大红柑皮、冈州红皮、新会柑皮、会皮等。

版《中国药典》收载“陈皮”项下,首次载明茶枝柑Citrusreticulata‘Chachi’为“广陈皮”的来源。

年10月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现代国家级的“正品”、“贡品”,明显区别了其他产区的陈皮。国家科技部已在新会建立新会陈皮GAP示范基地。

年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年列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年11月举办首届“新会陈皮文化节”。

年新会陈皮被评为“广东十宝”之首,新会荣获“中国和药文化示范基地”称号。年入选《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首批立法保护的8种岭南药材之一,从广陈皮药材的种源、产地、种植、品牌等等开展相关保护。

“新会陈皮”何以独尊“广陈皮”?

主要归功于新会的地理位置。新会古称冈州,现为广东省江门市辖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属微丘平原区。北有圭峰山脉,南有古兜山脉,东有牛枯岭山脉,环抱着银洲湖及其平原区。依山面湖,西江和潭江贯穿全境,其水系渗透全域,拥有虎跳门和崖门两大出海口。两江汇聚、三水融通、咸淡交融,形成以银洲湖为核心的潭江两岸冲积平原带和南部滨海沉积平原新垦区,堪称珠三角的腹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赤红壤,富含有机质,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茶枝柑的生长条件,为新会陈皮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地条件。

知道了“广陈皮”前世今生,那“广陈皮”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有什么功用呢?让我们继续继续一番:

一、广陈皮的种植、采收与加工

原植物

种植

一般采用“驳接技术”与“原株圈枝技术”繁育。前者为新会陈皮主流产品,果大皮多,但果肉不佳。嫁接的砧木一般为红柠檬、江西红桔或软枝酸桔;后者以新会东甲原枝为代表,果小皮少,果肉香甜、清爽。

采收

柑青皮:农历立秋至寒露采收;

微红皮:农历寒露至小雪采收;

大红皮:农历小雪至小寒采收。

加工

1、开皮:多用正三刀法。

▲正三刀法

▲剥皮取囊

2、翻皮:选择晴朗天气,将已开好的鲜果皮置于当风、当阳处,使其自然失水萎蔫,质地变软后翻皮,使橘白向外。

3、干皮:

▲翻皮晾晒

晒干法:选择晴朗、干燥天气,将已翻好的果皮置于专用晒皮容器或晒场内自然晾晒干。烘干法:将翻好的果皮置于干皮专用容器,在低温烘房内(最高温度不超过45℃)烘干。

4、包装:清道光《新会县志》记载:“合仔梁俗名草边是也,柄次皮可为绳,绳以缚陈皮为往外省。”说明旧时新会陈皮用草编绳捆缚销往外省,后逐渐用红线。现在多用透气性好,无异味和污染的材料包装,如陶、瓷、玻璃等容器。大规模仓储使用不锈钢封装,恒温恒湿技术长期贮藏。

5、存放陈化。在地势较高、自然通风、干燥的地方,“三离”(离地、离墙、离顶)存放3年以上。

二、广陈皮的药性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

这是金代李东垣《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的“六陈歌”。说的是药中六陈之狼毒、枳实、枯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良,不得用清新也。

“百年陈皮胜黄金”,年产的“首届新会陈皮皇”在年曾经拍出55万元一斤,比黄金贵重许多。为何陈皮以“陈”为贵呢?

“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是广陈皮的药效优势,而广陈皮只能通过“陈化”才能实现此药效,越“陈”越显效。其原理明代的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有明确记载:“……去白者兼能除寒发表,留白者兼能补胃和中。微炒用。产广中,陈久者良。按:陈皮辛苦之性,能泄肺部金,金能制水,故入肝家,土不受侮,故入脾胃。采时性已极热,如人至老成,则酷性渐减。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中州之胜剂也。乃《大全》以为多用,独用有损脾胃,师心之过耳……。”

陈化3~8年的陈皮,带刺鼻的香气;9~20年的,清香扑鼻,醒神怡人;20~40年的则是纯香味,甘香醇厚;50年以上的,弥足珍贵,陈化脱囊,超凡脱俗。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人丸、散。

宜忌:气虚证、阴虚燥咳、吐血证及舌赤少津、内有实热者慎服。

相关成药:蛇胆陈皮片、二陈丸、健儿清解液、小儿消食片、香砂六君丸、补中益气丸、小儿止泻安冲剂等多种中成药。

三、广陈皮的食性

“陈皮”是知名中药材,也是保健、食疗的天然佳品,以及饮膳调味品。元代,在我国乃至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疗专著《饮膳正要》中,就有记载使用陈皮的河羹、鸡头粉馄饨、盏蒸、鼓儿签子、鱼弹儿、猪头姜豉、仓馒头、鹿奶肪馒头、茄子馒头、剪花馒头、酥皮奄子、莳萝角儿、天花包子、茴香汤、羊藏羹、羊骨粥、猪肾粥、羊肉羹、鹿蹄汤、狐肉汤、乌鸡汤、牛肉脯、鲫鱼羹、鲤鱼汤等20多条方,可见陈皮在当时普遍使用,不只在南方,而且在北方也很受欢迎,连宫廷也少不了。广东人对于陈皮的使用更是到家,煲汤、炒菜、焖炖、甜品样样精通,让人看后垂涎欲滴。近几年形成的陈皮宴也成为新会陈皮独特的陈皮食用文化,陈皮鸭、陈皮骨、陈皮豉汁风味鱼、陈皮鸡、陈皮饼、陈皮瑶柱粥等都是丽宫陈皮宴的重头戏。这不仅仅是味觉享受,更是视觉上的盛宴,年《舌尖上的中国》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隆重介绍了新会陈皮以及陈皮鸭等菜式。陈皮食用文化已经逐渐由新会、珠三角等地传至港、澳及东南亚等海外地区。

▲陈皮鸭

此外,新会陈皮当前还有一新兴的养生保健产品,就是“新会柑普茶”。

“茶圣”唐代陆羽在《茶经》之“饮”项下载:“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说明我国用柑橘皮配茶已千年历史。而“普洱”和“陈皮”的正式邂逅,却是发生在清代的江门良溪村。据《新会县志续》记载,新会柑普茶最初由清代新会良溪乡(今属蓬江区棠下镇)罗天池道光六年(年)进士从云南辞官后回到良溪村,将带回的云南普洱茶与新会陈皮结合制成,已有近年历史。普洱茶与陈皮同样是越陈越好,“陈皮普洱茶”口味特别,今天已成为有名的保健饮品。“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于年9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收小青柑

▲冲出柑的内心

▲掏去柑的内囊

▲柑的外皮壳

▲剥柑壳盖的内囊

▲剥净的柑壳上下盖

▲填装普洱茶

▲烘晒柑普茶

▲柑普茶成品

广陈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应用于多种中成药配方中,又是家喻户晓的药食同源佳品,向来享有盛誉,堪称“岭南一药”。■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的图片
郑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ls/14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