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日三九,正是服用膏方最合适的季节。汪博士从治未病的角度,给你讲讲如何选用适合的膏方。
膏方的组成、制作与用法
膏方的分类
膏方有定制膏剂与成方内服膏剂之分。成方膏方的特点是组成一般较简单,药味固定,批量生产,如益母草膏、蛇胆川贝枇杷膏等。定制膏方的特点是辨证处方,一人一方,医院专人制膏,只可为求方者本人服用的“个体化”方药。
膏方的组成
中药饮片:饮片是膏方的主体部分,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需要,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选取不同功效的中药搭配成方。一料膏方一般为30~40味中药,用量为汤剂的10~15倍,总量控制在3千克左右,最多不超过5千克。一料一般服用时间为30~50天。
细料药:细料药是一些参茸和其他贵重药物的统称,如生晒参、鹿茸、海马、紫河车等。贵重药物不宜与饮片同煎,以免造成浪费,应小火另煎浓汁,收膏时将药汁兑入或将人参、冬虫夏草研成细粉,于收膏时调入膏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其药效。
胶类:药用及赋型。胶类在膏方配伍中不仅补益虚损,而且有助于膏滋制剂的固定成型。一剂膏方胶的配伍一般为~克,可以一胶单用,亦可按需数胶合用。
糖类:矫味、药用及赋型。糖类不仅能掩盖药物的苦味,使膏滋便于服用,而且能有一定补益作用,同时能助膏滋制剂固定成型。白糖、红糖、冰糖和蜂蜜一般用量为克,饴糖一般用~克。糖尿病患者可用无糖的甜味剂,如木糖醇等,一般用~克。
辅料:黄酒是膏滋加工中必备的辅料,用于浸泡阿胶等动物类药胶。酒不仅具有矫味矫臭、活血通络、散寒、引导药势的功效,而且又是良好的有机溶媒。一料膏方中黄酒的用量一般为每克胶类需要用~毫升黄酒浸泡并加热融化。
膏方的制作与保存
浸泡:除去胶类药物外,将饮片放入洁净的砂锅或不锈钢锅中,用清水浸没,一般要泡6小时以上。
煎药:将浸过的中药饮片加水,高出药面1/3,常规煎药法煎药,头煎约3小时,二、三煎约2小时。将三次的煎液混合、静置、过滤,取上清液。
浓缩:将上清液煎煮浓缩,先大火后小火,不断搅拌并撇去浮沫,防止变焦。随药汁变厚,要注意调整火候,不能太猛。人参等细料此时可加入,以浓缩至药汁滴在纸上不散开为度,此为清膏。
收膏:在浓缩汁中加入糖和胶类(事先炼制或烊化),调节火候,充分搅拌。在即将成膏时,兑入黑芝麻、核桃仁等细料药,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以筷子蘸膏不易滴下,或滴水成珠为度。
盛装:将成膏趁热移入容器(经过洗净消毒干燥),贴上标签,移入凉膏间,自然放凉,凉透后加盖,若如未凉透加盖,极易霉变。采用膏方包装机包装时应趁热。
保存:放置阴凉处低温贮藏,如能放入冰箱冷藏室保存更佳。舀取膏方的汤勺要洗净、干燥、固定专用。现在流行塑料袋真空装。
膏方的服用
服用季节: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的季节,也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佳季节。一般要求从“一九”立冬到“九九”即次年立春前后,约2个月左右。放宽些,可从霜降到次年春分。
开路方:就是在服用膏方前,医生根据服用者的具体情况以及特殊之处,先拟一个小方案,让他们试服短期的汤药以观察服用后的效果,尤其是首次服用膏方者。一般服用1到3周,甚至更长。具有清除余邪、循序渐进、醒脾开胃的重要作用。
服用方法:常用服法有3种,一是含化,即噙化膏方;二可冲服膏方,即白开水冲服;三是调服膏方,即胶质难化膏方,隔水炖热等。膏方讲究空腹服膏,因胃肠空虚,吸收力强,若空腹服用不适,可在半饥半饱时服用,促睡眠的膏方可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剂量一般每日2次,每次一汤匙(约20~30克)。具体多少应根据膏方的性质、疾病的轻重以及病人的体质等决定。
注意事项:首先是忌口。服膏期间要忌食生萝卜、莱菔子、绿豆及其制品、酱菜,少食油腻生冷及辛辣的食物,忌饮酒、抽烟。服膏方与喝茶或咖啡时间最好间隔3~4个小时。其次是特殊情况的处理。若遇感冒发热、食滞需暂停数天,可暂停数日,待病情改善后再服方。舌苔厚腻者,服用犹如雪上加霜。还有不适宜服膏方进补的人群,如急于求效果的人,急性疾病和有感染者,慢性疾病发作期和活动期患者。
更年期女性运用膏方经验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痛、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临床表现,称为绝经前后诸证。
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绝经前后月经紊乱,先期量少或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晕耳鸣,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胸闷胁胀,性急易怒,烦躁不安,失眠多梦,腰膝酸痛,足跟疼痛,皮肤干燥、搔痒,口干舌燥,尿少便秘;舌红少苔,脉沉弦细。
治法:滋肾柔肝,佐以清心、潜阳。
代表方:左归丸合二至丸、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丸等。
基本药物:滋肾养肝加龟甲、鳖甲、黄精、枸杞子、生熟地、天冬、石斛、桑葚、女贞子、墨旱莲、五味子、紫河车、山药、山萸肉等;退热除蒸加龟甲、鳖甲、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玄参、石斛、百合、青蒿、白薇等;平肝潜阳加煅龙骨、煅牡蛎、珍珠母、紫贝齿、代赭石、石决明等;疏肝理气加陈皮、薄荷、郁金、佛手片、香橼、玫瑰花、白芍等;清心除烦加钩藤、莲子心、苦丁茶、黄连、郁金、紫丹参、青龙齿等;健脾护胃加太子参、党参、陈皮、白术、木香、焦山楂、炒麦谷芽等;补肾助阳加菟丝子、鹿角霜、淫羊藿、仙灵脾、仙茅等。
细料及其它:西洋参、蜂蜜、饴糖、黑芝麻、核桃肉等。
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断经前后,经行量多,经色黯淡,或崩中漏下,面色晦暗,神疲倦怠,烘热汗出,腰酸肢冷,浮肿尿少,大便稀溏,伴有头昏脑胀,忧郁善忘,心绪不宁,夜寐不安,脘腹满闷,嗳气吞酸,纳食量少,夜寐不安;舌胖苔白滑,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扶阳、健脾利湿,佐以宁心。
代表方:右归丸合二仙汤、桂附理中汤、真武汤。
基本药物:补肾助阳加菟丝子、仙灵脾、淫羊藿、鹿角片、补骨脂、益智仁、仙茅、巴戟天、紫石英等;温中暖脾加附子、干姜、吴茱萸、高良姜等;健脾利湿加党参、黄芪、苍术、白术、茯苓、薏仁、白扁豆等;行气护胃加焦三仙、木香、陈皮、佛手片、苏梗等;滋肾阴加炙龟甲、炙鳖甲、黄精、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五味子、紫河车等。
细料及其它:冬虫夏草、红参、黑芝麻、胡桃肉、天山雪莲等。
加减:形寒肢冷明显,加细辛、桑枝、桂枝、肉桂;失眠多梦者,加郁金、茯神、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夹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泽兰、益母草,紫丹参。
膏方处方思路
动静相对:膏方内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其性黏腻难化,若纯补峻补,会妨气碍血,留邪内闭,故配方用药必须动静结合,配以辛香走窜或理气之“动药”,才能补而不滞。如重者、滋腻者为静,轻者、淡薄者为动;养阴生津为静,补气宣味为动;补血养血为静,祛瘀活血为动;补肝养肝为静,疏肝理气为动;补肾填精为静,健脾化湿为动;健脾益气为静,消导积滞为动;血药为静,气药为动,血中气药,气中血药;有些药物在不同配方、针对不同病情可有双重作用。
寒温并用:临床中纯寒纯热的病性较少见,故用药当寒温并用,去药物之偏性以存其用。如用桂枝、淫羊藿、仙茅、菟丝子、巴戟天等温补阳气;再配以生地黄甘润制其燥、甘草缓制其毒。若偏温之品过多时再佐以黄芩等苦寒药物。
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体质为本,病证为标,治本即是治体。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也包含救偏却病之义,故膏方之选药,须视个人体质而施以平补、温补、清补、涩补之药,亦须视疾病病根,而施以生津、益气、固津、养血之药。膏方是治病之中求滋养、攻邪之中求补虚、扶正之中防敛邪、补虚之中防壅滞,以平为期。
膏方用药细节
香甜药:党参、黄芪、地黄、黄精、玉竹、百合、麦冬、天冬、北沙参、瓜蒌、山茱萸、当归、女贞子、五味子、枸杞子、肉苁蓉、补骨脂、龙眼肉、石斛等。出膏量大,宜占1/3以上,可改善成品膏的气味和口感。
色重药:地黄、党参、百合、天冬、麦冬、玉竹、当归、炙甘草、山楂、大枣、木瓜、瓜蒌、龙眼肉、枸杞子、川芎等。可改善成品膏的气味和口感。
含淀粉药:茯苓、山药、薏苡仁、芡实、天花粉、谷芽、麦芽、浮小麦、土茯苓、法半夏等。
芳香药:砂仁、白豆蔻、肉豆蔻、草豆蔻、草果等,使用时适宜50~60克/料。白芷、檀香、玳玳花、玫瑰花、青皮、陈皮、小茴香、桃仁、杏仁等,使用时适宜小于克/料。可用佛手、香橼代替青皮、陈皮,减少对出膏量的影响。红景天颜色和气味均佳,使用时适宜~克/料。
辛散药:防风、荆芥、羌活、独活等,使用时适宜小于克/料。
味苦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夏枯草、川贝、浙贝、远志、莲子心、决明子、龙胆草、苦参等,使用时适宜小于30克/料。
花及全草类药:金银花、菊花、荷花、仙鹤草、旱莲草、白花蛇舌草等,使用时易减少出膏量。
矿物、贝壳类药:石膏、滑石、代赭石、磁石、龙骨、牡蛎、珍珠母、乌贼骨等,易减少出膏量。
动物药:僵蚕、地龙、水蛭、五灵脂、全蝎、刺猬皮、蛇蜕、蜈蚣、紫河车等,需注意有较强异味。
花粉药:蒲黄、海金沙等,易减少出膏量。
贵细药: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藏红花、川贝、沉香、三七、麝香、灵芝、灵芝孢子粉、珍珠粉等,以及蛤蚧、琥珀、熊胆粉、牛黄等(有异味),需要研细粉另煎。
药食两用药:桂圆、黑芝麻、桑椹、山楂、梨、核桃、大枣等,口味良好,适宜长期服用。
胶类药:阿胶、鹿角胶、龟甲胶,可以使成品膏润滑、粘稠、光亮。
辅料:蜂蜜、冰糖、红糖、白糖、饴糖、木糖醇等,可以调节口味,增稠。
本文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转自:汪博士健康频道
赞赏
长按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白癜风初期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pz/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