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详解相声师徒之争中郭德纲讲曹云金海清


从郭德纲与曹云金的师徒之争中大家学到了一个词“海青”,那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海青”是江湖春典的词汇,指的是没有师承的江湖艺人,引申为不正规不被江湖人承认的外行人的意思。古文中关于“海青”是这么写的:“江湖的艺人,金皮彩挂各行各业,都是有师父有徒弟的,在早年要有外行人挑出个剃头的挑子,没有师傅,不懂得扫苗擦尖的问答话,被同行的人盘起道来问短了,能把剃头挑子给留下。修脚的若是没有门户,不论是摆摊子,串街巷,被同行的人遇见了,盘起道来问短了,能把刀包子给留下。诸如此类,江湖人的门户是很有秩序的。早年间吃生意的老合,没有师傅是吃不开的,有一种生意人,他做上买卖亦会圆黏子馈杵头儿。若是盘道,讲究江湖的规律,亦都懂得,就是他没有门户,没拜过师傅。江湖人管这种人调侃儿说:‘他没有老师即是没有师傅,叫他海青腿儿。’据江湖中的老前辈说:‘越是海青腿儿的人,越有能为。人情世态、社会的阅历越深。’此话诚然不假。就以说评书的这行儿说吧。北平这个地方是他们的发源之地,论道中的规律,较比外码头实在严得多。不论是谁,若想入这行儿,都得先找个人介绍,拜说书的为师,先下帖请人,在饭庄内订下酒席,磕头拜师傅递门生帖,得将同行有门户的先生们请了来,先磕头、吃饭,大家亦受了他的头啦,亦吃了他的酒菜啦,同行的先进之人,才承认这行里有他这么个人。然后学好了能为,不论是上书馆献艺、或往市场搁明地,拉场子说书,才没人拦挡。”这段文字对于“海青腿儿”的含义介绍的很清楚,那么“海青”或者“海青腿儿”这个词汇又从何而来呢?有人说,海青是一种便宜的水产,借指某些相声演员的门户不正,技艺不精。也有人说,海青是僧侣的一种衣服,说演员是海青即指他扮上不似演员倒像僧人。也有人说,海青的青字指的是青杏,引申为表演生涩不熟,愣头青。这三种说法中的前两种属望文生义。个人认为,“海青”一词所蕴之情绪,不屑、侮辱之意远大于调侃嘲讽,况且以“青”指常见之青杏,颇不合春典晦涩难懂之特点。按李时珍记载:“青橘皮,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一体二用,物理自然也。小儿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说出杨仁斋,人罕知之。”而文中载更贴近此意:“青皮,性最酷烈,削坚破滞是其所长,然误服之,立损人真气,为害不浅。凡欲施用,必与人参、术、芍药等补脾药同用,庶免遗患,必不可单行也。”也就是说“青”字说的是中药青皮,借青皮之药性,代指此类江湖人技艺酸苦、泄气、不可单行。“海青”指的就是江湖上技艺不精、不可以单独登台表演的演员。那么,海青何来?海青不是相声界专有的,但因为江湖春典现在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还在大肆提倡,所以就被某些人当做专有的相声术语了。相声界讲究师承门户,在旧社会没有师承就不能公开表演,所以旧社会时海青会被其他艺人看不起不接受,然而在当今形势下,海青已经不再是被歧视对象了。海青之所以存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辈分年龄问题。近年来有种说法很盛行,说是相声谱中的哪几位是自降了辈分,前几日还有一位私下里与我聊天时说道:“当年被张寿爷矮了辈分的很多枝现在都想翻案呢。”其实这里面涉及到好几段相声史上的公案,比如张杰尧与张寿臣握手言和,再比如高德明降辈份的内幕,网上很多人都在讲,此处不再多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马三立先生的京津相声演员谱中所载的演员辈分都是形成定论的,是当年相声前辈们经过了协商确定下来的,并不是张寿臣先生矮了谁的辈分或者谁自降了辈分。甚至可以说,一些老前辈如果当时不承认自己在谱中的地位辈分,那就只能当“海青”。如今的很多演员总想为当年的几段公案翻案,这是很无聊的一件事情。二是是否摆了知。关于摆知前文已经说过多次。有的相声演员说不清自己在哪里何时摆了知,甚至有的就是口盟的师徒,所以同行业很多人就不承认他的师承辈分。当然这种情况在老辈相声演员中是有的,解放后很多年并不提倡旧形式的摆知仪式,很多演员都是新式的师徒关系。新式的摆知样式是多样化的,这样的师承关系也不是海青。三是爬辈儿跳门。本来拜了师父,但是后来又不承认了,一定要说自己是某位大辈儿的弟子,结果弄得原来的师父也不承认了,自己说的师父也不认可,结果就成了海青。四是自负其艺,不愿拜师的。这种情况近年来也有不少。实际上,确实有一些相声演员是没有拜过师的,但因为历史原因和特殊贡献,并没有人称呼他们为海青。同样,一些虽然并没有拜师但艺术造诣很卓著的名家,同行也将他们看作行里人,并没有称他们为海青。所以相声界的海青这个带有侮辱性的字眼,并不是对所有没有拜过师的行内人而言的,而是专门指的那些应该拜师却没有拜,或者本没有拜师却妄称有师的人的。“海青”是个带有侮辱性的词语,在当今社会形态下,相声行业内对于海青的不友善甚至排斥不是一种健康的态度。一些行内人和观众对于门户和辈分的过于强调,甚至是畸形的变态式的看重,是导致一些海青产生的原因。首先是一些人自身的原因,有些人特别爱充大辈儿,其实这也是一种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从这个角度讲,金庸的武侠小说对于近年来相声界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什么这么说。每一个少年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江湖梦,这也是金庸小说数十年久盛不衰的原因,梦醒之后却发现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江湖的,而相声界是唯一保留江湖道最多的一个地方,虽然与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比起来也不那么江湖,但是毕竟比你能接触到的任何一个圈子都江湖了,而金庸小说中的张无忌能跟爷爷辈的周伯通拜把子、令狐冲能跟师祖辈儿的风清扬学武功,这种充大辈的良好感觉更是骚动着很多少年乃至中老年那颗驿动的心,投身相声门,过把江湖瘾,甚至成了一些人的生活目标。而那些渴望跟周伯通拜把子的却往往并不被周伯通看得上,于是就尴尬地成了海青。这是一些人自身的原因。当然,拜师收徒这种形式在旧社会对于维持行业规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即使现在也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现在艺术类学费高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现状,而相声界的风气却仍旧很淳朴,许多老前辈们仍然不计报酬无私地对弟子们倾囊相授,这种淳朴的师徒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仍然有着很实用的价值和健康的现实意义。况且艺术学习是无止境的,脱离了学校教育的相声演员们仍旧需要不断深造,拜师学习,能够得到老艺术家的真传,这也是很有效很实际的教育手段。但这并不是说拜师收徒就是学习相声的唯一方式,正如前文所言:“据江湖中的老前辈说:‘越是海青腿儿的人,越有能为。人情世态、社会的阅历越深。’此话诚然不假。”能被人记住的海青都是大家,大概是因为没有名望的海青也不会被人记住。其实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应该允许有多种学习方式的存在,应该尊重别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应该以狭隘的视角来判断是非。有没有师父,并不是判断艺术水平优劣的必须标准。辈分这个东西,当谈资聊侃最好,死认就让人恶心了,本人是比较反感辈分的,真希望以后的演员可以说我是某某某和某某某的学生,或者我老师是某某某还有某某某,而不是说我是某某某的徒弟,我师傅是某某某的必须标准。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pz/119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