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锦屏敦寨田园多采千重浪,无限丰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徜徉在锦屏县亮江河畔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机械“隆隆”声不绝于耳,映入眼帘的尽是黄澄澄、沉甸甸的谷穗、玉米、大豆、瓜果、核桃……掀起一层层丰硕巨浪,在秋阳的衬托下凸显了一幅幅壮观画图。9月19日敦寨镇亮司村民朱秀莲在拾谷穗。姜琦摄“头雁”带动,科技兴农。走进敦寨镇亮司村,家家户户庭院前晾晒着黄澄澄,金灿灿的玉米、稻谷,一派“晒秋”场景无不惹人振奋。“当前,我们村的余亩的稻谷‘中浙优8号’‘壮香优’两个品种已开镰,亩均产量预计在公斤以上,产值在元左右。”亮司村粮食种植大户村支部书记龙勇安兴奋地说。敦寨镇亮司村金色粮田千重浪,无限“丰”景入画屏。龙煜无人机拍摄近年来,亮司村通过党员带头示范引领,引进湖南怀化袁创农业有限公司帮助种植大户流转土地余亩田地搞“水稻制种”,并积极带动散户加入其中;同时积极邀请农作物技术指导专家,从整地、种植、田管,定期对多名种植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进村入户讲解水稻制种技术知识,将增密增肥和病虫综防等关键技术环节落实到田块地头,手把手让农民掌握技术,这为优质水稻丰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该村在驻村帮扶单位县委党校和驻村第一书记带动下,通过每亩元流转农户撂荒旱地亩种植特色‘子弹头’辣椒,喜获丰收,预计能带来40万左右的收入,流转土地能给25户农民带来10万元的租地收入。同时在辣椒管护收获过程中能带动20余户脱贫户务工,增加家庭收入,真正让‘小辣椒’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产业’。”驻村队员欧阳广波说。集体联动,特色助农。在敦寨村,村两委依托天龙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资源,瞄准核桃市场需求,全力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两委”采用“支部+合作社+脱贫户”组织方式,让基层党组织与种植合作社、脱贫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积极谋划打造“核桃套种山油茶”“核桃套种茶叶”等样板基地。敦寨镇核桃丰收晾晒场。姜琦摄“山核桃是中长期产业,营养价值高,易管理,产量高,今年公司以每斤3至5元不等的价格向农户收购多万斤。”公司负责人谭传高介绍说。目前,敦寨村种植基地里的余亩山核已开始挂果,预计三年后能给村集体经济带来50万元左右的收益。在核桃种植基地的带动下,该村有10位脱贫群众在核桃种植地里务工,人均每年增收多元。该村党总支郭跃平表示,要把示范基地规模再扩大,希望以此起到带头作用,让更多村民一起种植,为大家走上乡村振兴的致富路按下“快捷键”。户户主动,共话小康。“青皮冬瓜种植容易、管理简单,今年的冬瓜长势喜人,一亩能采收0斤以上,至少获元效益!”在龙池村村民刘玉宝托着几十斤重的冬瓜喜笑颜开地说,冬瓜销路不愁,在县农商互联有限公司的积极收购下,一车车冬瓜“哐啷”入库。敦寨镇龙池村退伍军人龙立敏种植与农户刘玉宝种植收获的冬瓜。姜琦摄田垄上三轮车一车接一车,忙完一轮后,眼看“胖墩墩”“沉甸甸”的冬瓜,村民们兴奋的满载而归,多年都在从事果蔬种植的退伍军人龙立敏笑着说道:“今年风调雨顺雨水,各种蔬菜生长特别好,我今年种有6亩地的冬瓜,每亩有至0斤左右的收成。”金秋时节亮江河畔一片美丽丰收景。龙煜无人机拍摄近年来,锦屏县敦寨镇以坚持党建引领为始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为了让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充分发挥“头雁”作用,紧紧围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着力打造特色种植业基地,以粮食为“主打”产业,不断在特色果蔬产业发展上做“文章”,通过鼓起农民心中“粮袋子”的同时,又鼓起群众腰间的“钱袋子”。通讯员姜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运镇编辑龙海若二审 吴一凡三审周文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pz/122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