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北有潍坊风筝,南有廒头灯笼探访非物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山东日照涛雒镇的元宵节与别的地方不太一样,这儿的元宵节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一连三天都要打灯笼,并有“收灯”之说,如果三天不刮风不下雨,便是收成之年。因此传有“头灯收芝麻,二灯收高粱,三灯收谷子”之说。涛雒的灯笼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工匠制作鱼灯框架涛雒的灯笼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鱼灯”。据说,涛雒鱼灯起源于明朝初年,起初用作夜间行走照明,后来他们在灯笼上绘制花卉图案,并开始流向市场。清康熙51年,江苏盐城人成永健任日照知县,到成家涛雒镇成家廒头村时发现这里风格独特的纸灯笼,于是提出“北有潍坊风筝,南有廒头灯笼”的说法,为之扬名,并将费时的手绘灯笼改制成刻版印刷。乾隆年间,成家廒头村的成季相又改制出西瓜灯笼和折叠灯笼。成家廒子灯笼有鱼型、鼓型、六棱、四棱,和折叠灯笼等,都统称为鱼灯,取“年年有余”之祥意。工匠展示鱼灯外表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每当大年初二,成家廒头家家户户便开始扎制灯笼,赶在元宵节之前出售。因纸糊的灯笼极易破损,更怕遇上大风天气,做好后要放在专门制作的“风笼箱”中。“风笼箱”以竹子做好框架,四周以麻袋片封好,顶以绳子束口,先前步行时用扁担挑,后来以自行车驮带,去后村、巨峰、虎山、安东卫、丝山等地大集上售卖。每到元宵节的时候,日照各地百姓都会燃起来成家廒头的鱼灯,小孩口里念着“照毛虫,照毛虫,照的毛虫害腚疼。针锥扎,麻线缝,看你害疼不害疼。”后面跟着的坏小子调皮劲来了,一块小石头飞过去,小孩的鱼灯破了个窟窿,风灌进去,鱼灯的灯火开始摇曳起来,晃着小孩婆娑的泪眼。工匠制作鱼灯涛雒鱼灯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功被挖掘出来,并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传承。涛雒鱼灯制作工艺至今已经传了四代,第一代传人为成立邦(约年出生),第二代成信元(约出生)、成建元(约年出生)等4人,第三代成洪积(年出生)、成洪荣(年出生)等5人,第四代成鲁杰(年出生)。工匠展示制作好的鱼灯制作涛雒鱼灯主要有以下几步:第一步,制作鱼灯框架。每年秋天,将蒲杆(棒槌杆),去叶,晒干,裁截成10-50厘米的小段。然后用竹签将蒲杆连接成鱼灯框架。第二步,印制鱼衣。鱼衣为单色,一般为玫红,印制与刻版等同于版画。拓印鱼衣的材料也非常容易取村,用一块青皮红瓤的萝卜即可。第三步,上糊。趁鱼衣印好未干,将鱼灯框架抹上浆糊,先糊鱼肚皮,再把鱼衣糊上去。第四步,涂色。鱼灯晾干后,涂上蓝、黄等颜色。第五步,糊上“嘴子”(即鱼灯上下的方形开口),与尾巴。第六步,安装“鱼架子”“鱼底子”,即鱼灯的提手和插放蜡烛的小木板。自己也制作几个涛雒鱼灯吧,元宵节的时候自己也挂上。“照照眼,不害眼;照照头,不生疮;照照牙,嘴里没小虫;照照耳,到老都不聋……”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tx/114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