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新会陈皮某大V带货的十年老陈皮298


最近有朋友请教老李,说其在某千万粉丝级别大网红直播间拍了一款标注“十年陈”新会陈皮,价格克(半斤)为元,一共买了两份,即克两罐(一斤装)才元,折合这款“十年陈”的新会陈皮售价才元/斤。

这位朋友直言:“看了货后这款皮不是传统的‘工艺皮’外观,但味道也比较烈,各种皮色混杂,跟自己手上的‘十年陈’新会皮完全不一样,请问这是什么操作呢?”

出于好奇,老李去检索了这位大V网红的直播视频,完整地看了几遍,其带货的某个牌子的新会陈皮,各种标准、证书等等都符合相关要求(假设这些相关证书、标签都是真的话),也对比了读者发来的图片,从包装上判断不存在“造假”的嫌疑。

老李从这位网红的带货视频讲解中,也听其分享了对货物品质的要求高、宝藏品牌商很给力、补贴了许多等等,还有销售过百万单的业绩支持,出于对这位大V过往经历的尊重(老李非常粉这位大V,但在自己熟悉的新会陈皮领域,就不能只是吃瓜了),老李就不针对性地逐一解答,而更多地假设一下,这款带货价格“元一斤”的十年新会陈皮,在哪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真假皮情况。

年底某大网红带货新会陈皮

一、假设这款“十年陈”新会陈皮是真的,那只有一种“可能性”

我们首先做一个简单的成本推导。

假设这款网红大V带货的“十年老陈皮”,是在年前后采收的果皮,当时行情价格大概在3-5元一斤(为三江、双水等二三线产区,非梅江东甲天马等核心区的价格),收取1万斤二三线产区比较便宜的柑果来计算,即平均算4元一斤新会柑,在剥皮晒干后换算为干皮的价格,即大概为80元/左右斤当年新皮的成本,那么当时的采购成本共投入约80万左右。

而后存放到十年后的今日,我们假设这家企业存放陈皮的霉变和蛀虫率为“0%”,即按照自然耗损(水分干燥、内囊脱落、去糖去酸等陈化必要的消耗),那么30%的重量耗损,即1万斤皮子在0%蛀虫、发霉的条件下,剩下了0.7万斤(现实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0%耗损)。

我们再按照目前存放这1万陈皮的人工、水电、房租、物流运输等等成本,每年投入总成本的5%吧,即4万元左右,那么10年的静态成本叠加约40万元左右。

现在粗略来算一下,在不计算利润的前提下,这批年80万元采购的1万斤皮子,在年时就剩下了0.7万斤,算上全部人工、管理、仓储等总成本投入合计万元左右,那么折合换算为元/斤老皮成本。

按照这样算,人家卖元一斤老皮,是不是对比其陈化十年的成本“元一斤”,毛利就有元/斤-元/斤=元/斤的空间?其毛利润率也有70%啊,这不就是利润吗?

单看数字,那么这个数是对的,但关键点在于,这个价格的假设成立的前提,是这十年间没有任何原材料涨价以及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才能够做到合理。

当我们再看年的柑价已经是年几倍时,你就会发现,如果按照我们十年陈化静态成本计算公式,就出现“新皮价格”比“老皮贵”的倒挂情况,这在市场上是不可能,也是不允许的!

年新晒的新会皮

二、为什么市场不允许新皮价格比老皮贵呢?

我们再举例,就是买面粉制作面包为例。

如果我们一斤面粉的价格是10元,那么制作一斤面包的价格必然需要在10元以上,而当面粉涨价时,我们面包的价格也必然会涨,否则就没有利润;同样,我们可以把每年的新皮当做面粉,而经过3年以上陈化的皮为面包,那么就必然会出现面包价格随着面粉涨价的基本经济逻辑。

而陈皮陈化的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投入成本的过程。随着新皮价格的上涨,也意味着当年采购成本的上涨,那么往前年份对应的老皮价格,都会按照新年份原材料上涨的价格来调整现在最新的售价,而不是按照十年前的价格来计算。

其实任何市场化的商品,都符合这样的经济逻辑——往年已经采购的原材料价格,必定受到现在原材料的价格影响,而不可能按照过去的成本价格于现在行情进行销售(特殊情况如受到强制限价等情况例外)!

所以,如果按照年新皮价格来算新会陈皮的“十年陈”价格,其一斤成本价格起码在“千元以上”,那么这样看来,这款由大网红带货的元不到一斤的十年陈新会皮,如果是真的(我说如果)那么商家必然是倒贴了于N倍成本的利润来卖货,这行为基本是做“慈善”无疑。

老李再强调一下,如果这老陈皮是真的,那么买到必然就是赚到的,老李建议消费者多多地买入,买得越多,商家就赔得越多。

读者从上述网红直播平台购买的“十年陈”新会皮,其中混杂了多个时期的柑皮

三、如果这款“十年陈”新会陈皮是“假”的,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说完了“真皮”的假设,那么我们也假设一下“假皮”的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即工艺皮。目前按照工艺皮的成本,一般在五年、十年的造旧成本在-元之间,加上包装、物流、广告投入等等费用,大约增加50%,那么造旧的成本应该在元附近。如果上述这款是工艺皮,那么按照元一斤的销售,结算后的利润空间也是利润的。

第二种可能就是来自广西等外地种植的茶枝柑皮,因为其成本只有新会皮的30%左右,因此按照元一斤出售工艺皮,也是有利润空间的。

第三种可能是用其他杂陈皮来代替新会皮出售,其成本就更低了(只需新会皮成本的10%以下)。其实在很早以前,以椪柑、沃柑等果皮制作陈皮工艺就已经出现,只是碍于销路不通,一直没有打开市场。而这几年中,新会陈皮为代表陈皮产业被推高,其他品种陈皮也在借势而入,以非常低的价格冲击新会皮市场。

各产区(村地)的新会陈皮

也许读者也有疑惑,为什么工艺皮不会出现传统皮那种复杂的计算公式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工艺皮的造旧不需要“长时间”成本投入,更多是人工、采购、物流运输等等现在发生的成本,而恰恰相反的是,新会陈皮的核心价值又在于长时间的陈化投入,因此工艺皮在这样层面上,就是“价值不大”的商品。

但老李疑惑的是,从读者发来的图片中看,这款陈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湿仓造旧皮”,而是经过正经陈化的陈皮,但时间上当然是没有10年之久,更符合3-5年陈皮的特征。同时,从皮色来看,里面有个青皮、青皮、二红皮甚至落地皮等等混杂的皮,这一点上按照新会皮传统的分级(青皮、二红、大红等)是不符合的。因此老李推断,这些皮虽非传统工艺皮,而是混杂了各类杂皮,包括落地皮的可能性。

老李自己收藏的十年陈新会陈皮

四、在商言商,便宜莫贪

老李一直认为,此时仍在坚持做正宗新会皮的商家,比那些口口声声赔本补贴的直播带货网红强上一万倍。从这些遵守规则的商家角度看,他们付出了时间成本,不去造旧,不去弄虚作假,老老实实做符合正宗要求的新会陈皮,那出品必然应该值这个价钱的。

相反,如果市场以为只会追求“低价”,那么只会逼着认真遵守传统规则的从业者,去弄虚作假,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在消费走低的背景下,以椪柑、沃柑皮代替新会皮出售的情况越来越多见。

老李认为,是哪里的陈皮就是哪里陈皮,我国地大物博,陈皮多种多样,也不是只有一种新会陈皮才叫陈皮。其他地区的柑橘皮,通过正经陈化后也可以出到好陈皮,而不必非要贴上新会皮的标签来做买卖。

老李始终相信一条原则,即“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的基本铁律。

回到上述大网红带货“十年陈”新会陈皮这事上,虽然大网红说,目前给其带货的人,但凡有造假动作的都付出了倾家荡产的结果,但目前老李可以认真地告诉这位网红,本人在新会陈皮行业这么多年,也未曾见过有什么造假造旧的行为被严重处理过。

这是标准不完备吗?还是制度不完善吗?还是执行不落地呢?老李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正是这样现实,才让那些虚伪造假之人可以大行其道,更让守护传统的人失去活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zz/127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