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后正在晾晒的宣纸(江凌/摄)
记者在安徽多家宣纸制造厂的寻访中,几位传承人对目前宣纸的现状似乎“达成了共识”:
“宣城大小作坊加起来一共四五百个,几乎95%生产的都是书画纸,只有几个厂做宣纸。当然你在市场上看到的,全部都叫‘宣纸’,这也是个公开的秘密了。”——曹光华(中国宣纸工艺美术师、宣纸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我可以比较负责任地讲,在原材料方面,安徽只有两三家大厂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谢巍巍(过安堂古书画修复师)
老谢(谢巍巍)向记者亲手展示了他的特种净皮纸与市面上普通“宣纸”的区别。
“檀皮含量高的好宣纸,一般会有细密蓬松的云朵花。”
他从新做的特种净皮纸上撕下一条,撕口没有飘出像普通“宣纸”那样的粉末状灰尘,使劲将其揉捏后展开,纸张变得像布一样柔软,记者试了一下,一般的力拉不断。
造纸行业的用人困境
传统手工业的技艺在于“人”
好纸的关键在于人力。传统手工业的技艺都在人的身上,比如捞纸,每个人的手感不同,思维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捞出来的纸也不同。
目前从事造纸行业的手艺人基本在50岁以上,其中有近85%的人因身体等原因,不能再做了,而能坚持做到60岁的仅有15%左右。
捞纸工序
在中国宣纸厂,工人的工资分成三段,即一线、二线、三线。
最苦的划成一线,做原料、捞纸、晒纸、捡纸等;二线是制浆,稍微带一点机械化操作;三线是机关、后勤、管理部门。
“我们一般把重头戏放在一线,因为他们最辛苦。”邢春荣说,一线工人最高峰的时候,能拿到五六千元。
老谢的师傅曾经收过三个徒弟。第一个徒弟学了两年不到,就跑到广州家具厂给人家刷大漆了,因为师傅家对刷大漆也很有研究;第二个徒弟学了两年多一点,见到了各种纸张,也认识了很多老板,后来跑出去卖纸,一开始也想做点好纸,最后还是同流合污了;第三个徒弟待了一个礼拜,因为大气过敏,浑身痒,结果也放弃了。
最后就到了老谢这里,学了一点皮毛。这么多年没有收入,只是投入。不过他相信,任何一件事做到极致自然会有出路。
原材料是纸张的“命根”
质量、成本······造成多重影响
原材料的更换,导致了纸张质量的下降。不仅宣纸如此,其他纸种的境遇也一样。在四川夹江,目前生产手工纸的厂只有三四家,基本上为十人左右的作坊。
做了30年纸的四川夹江大千纸坊负责人、夹江纸传承人石利平告诉记者:
“机制纸,几个人一天就能生产几百上千刀,大的机器能到一两千刀,而手工纸每天只能生产几刀、几十刀。一万张夹江纸里只有一张甚至半张的手工纸。”
纯手工的夹江纸,一刀一般在元,最高的多元,而机制纸才几十元一刀。
晒纸
各种成本的上涨,也导致了手工纸附加值的增加。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砍斤竹子,比外面打一天工赚得多;而现在要砍一千多斤,才跟外面做工一天的工资一样。去年气候潮湿,四川夹江纸的材料腐烂了很多,浪费了五六千元,基本只能算是维持生计。
用富春江南岸上游水做的浙江富阳竹纸,历史上有21款纸种,而流传至今,唯有其中的元书纸有据可依。
富阳元书纸的原料采集在每年的清明前后,对于传承人来说,每天砍的竹子、削的青皮,越多越好,因为时间一过竹子不行。浙江山元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钟予碧告诉记者:
“先不讲砍竹砍得好不好,青皮削得好不好,首先它是个非常重的体力活。体力不好的话,就会导致原材料不够。”
“按照传统古法在做的没几家了。要想原料发酵得快,只有加入现代的化学添加物,它可以促成你在短时间内解决很多问题,但纸张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
据钟予碧所说,当年捞的元书纸当年不卖。因为新纸不好用,一定要跟空气发生接触,表面形成一层结晶,所以元书纸防潮防蛀是自然形成的。
如果拿到的元书纸不防潮防蛀,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剪纸工序
转载自美术报
赞赏
长按北京哪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病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zz/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