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话说端午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

01

端午节的“原味”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古已有之的多民族民俗大节,两千多年来,不仅汉族家家户户都要隆重庆祝,并在许多城乡村寨举行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同时,南北方还有26个少数民族也都从古到今热烈庆祝这个盛大节日。

是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实际上,这个节日最早一直是作为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吉祥节日传下来的。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像自古以来汉族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等都和纪念屈原无任何联系。即使在长江中下游,也有一些地方把端午节看做是纪念伍子胥或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的,与屈原投江也不相干。

可见,端午节作为各地方的民俗节日分别加入了纪念地方历史人物的内容。但是作为全民性的民俗大节,端午则是以酷暑之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避瘟驱毒、防疫祛病活动为其主要内容的。四川小凉山彝族在端午节时,人们纷纷进山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仫佬族过端午要抬着纸船到田间;由巫师巡船赶走害虫,祝祷禾苗成长。贵州苗族端午节除了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游方等活动。藏族民间过端午节,青年男女到郊野游乐,进行赛马、歌舞、游戏等活动。作为多民族的民俗大节,除了自古以来的避瘟驱毒、防灾去病的积极含义外,不可避免地掺杂了许多俗信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民俗节日的文化意味就更浓重了。

古人流行的端午日采艾悬艾、涂饮雄黄酒,其去瘟解毒的含义是十分明显的。但是,系挂五彩丝的驱邪意义就比较复杂了。五彩丝绝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而是确定了的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五月初五日这一天,成人们把它系在臂上;或做成五色丝镯,缠绕在儿童手足腕上,或悬在蚊帐、摇篮上。

五彩丝,又俗称五色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就已经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在《续汉书》、《后汉书》中,端午日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门户装饰,认为可抵防恶气。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仰五行阴阳之说,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青色属木,代表东方,赤色属火,代表南方,黄色属土,代表中央,白色属金,代表西方,黑色属水,代表北方。以动物为标志,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龟蛇),中央为黄龙,均为灵物。五色丝可以驱邪避瘟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功能明显,因为至今没有关于这几种色彩为什么会消灾去病的具体说明。可见这是俗信中具有魔力和象征的神奇物,和节日用的艾叶、菖蒲、雄黄等医药功用显然不同,纯属俗信求吉的需要。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节日的五色丝又充分表现了祝贺的含义。儿童用五色丝系脖颈、缠手足腕,俗称长命缕、续命缕、百岁索、健索。辽代北方民族妇女于端午日系五色丝于手臂上,俗称合欢结,辽代妇女把五彩丝扎成人形簪在发髻上,也叫长命缕。辽、金皇帝系五色丝,并遍赐群臣僚属五色丝,又称赐长寿缕。江南用纸帛折菱角方后再缠以五彩丝,于节日相互馈赠,妇女将这种叫做“襞方”的节日饰物缀在胸前,以示妇女在女性劳作方面的功绩。这些习俗已经与避兵鬼、除病瘟关联不多,更多的是从正面祝福祝寿。这正是端午节在驱邪避瘟的同时所具有的祝贺祈寿的积极主题。

成为大众食品的粽子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粽子,古称角黍。早在公元2世纪时便流行这种食品了。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后来才改用楝叶、菰芦叶、竹叶、苇叶裹粘米成尖角心形状,煮熟后食用。此俗传入长江、汉水流域,与端午节投粽入江中祭屈原或饲蛟龙的习俗相结合,流传为节日食品。唐宋以来粽子成为举国上下最流行的节日美食和馈赠礼品,不仅家家争做,而且市场上也出售各种各样的米粽。唐明皇还为此吟出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节日期间供祭神佛和祖先也都用米粽。余年以来,粽子的花样繁多,随着华人向全球各地移居,把粽子也带到世界各地成为中餐美食,快餐珍品。粽子早已脱离了祭屈原、饲蛟龙的古俗文化束缚,成为当代广泛流行于世的传统食品。

粽子作为节日食品,其原义不在于祭祀的需要,主要是节令的需要。在汉代的《风俗通义》里关于粽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往往被学者们忽略。它认为粽子所以用菰叶裹粘米和枣栗等馅,用灰汁煮熟食用是“取阴阳包裹之象也……,所以赞时也”。在《齐民要术》中也引述了《风土记》的注说:“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这是用阴阳之说解释这种节令食品的象征意义所在。农历五月初五,多是夏至前后的节气,恰好是寒气终于消尽,热气达到饱和的仲夏季节,阴阳达到相互裹胁、均匀调和的状态。此刻的时令才是全年最适中的季节,为此古时把端午节又称为天中节。在这个节令吃用粘米做的凉食,用菰叶、苇叶、竹叶包裹,用灰汁煮熟后晾凉,色、香、味别具特色,可以从中品验到这个节令阴阳相裹的风味。不然的话,人们何不照常做糯饭省时省事,偏要费事耗时去包制各种各样的粽子呢?从这个古老的传统特色看,这粽子的发明创造和吃粽子习俗的源远流长,倒很有适应自然生态环境、选择相应生活方式的某些科学道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四》中着意介绍了粽子这种食品,可见作为节令美食,还有相当的药膳食品的养生价值。

龙舟赛与骑马竞技

赛龙舟据记载是为屈原招魂,这在楚地相沿成习,也只是有限的地方性活动,在当地具有一定特色,但并不是多民族全民的活动。因为在吴越地区,龙舟竞渡只为祭伍子胥或祭孝女曹娥。即使是在楚地的竞渡,也是很早从四月初八揭篷打船开始便进入了划船比赛的准备,远比祭祀更加郑重、繁忙。在《武陵竞渡略》和《荆楚岁时记》中那种热烈紧张的竞技描写和赛事意义已经全然与为屈原招魂的传说无关。龙舟竞渡前都分别请来“山老师”(巫师)祭神做法,占卜胜负,也与招魂无关,只是为了预测夺标胜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龙舟竞渡原本具有的较强的竞技主题。这在江南水乡是十分显然的。更何况在《隋书》中记载:祭屈原的竞渡之戏是在五月十五望日举行,和端午无关。

我国北方各民族从来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更不知道南国汉族还有一位爱国大诗人屈原;所以从来也没有过江南楚地祭江为屈原招魂的意识和信仰。但是,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阳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设棵棵小柳树于校场,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用无羽横镞疾射削白处。比赛获胜名次是: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断柳而不能接到手中者为次,另外射中非白处,或射中削白处却未断柳者与未射中者一样均为负。这种节日竞技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军事技术的训练,相沿成习,直至清末。至于骑马击球是在马上执鞠杖,杖头如偃月形,兵分两队争击,射门取胜,和现代马球相似。

如今,南方的龙舟竞渡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赛事。而北方随着封建帝国的灭亡,原属于八旗兵将的骑马竞技活动,并没有传入民间,自然也就随之自消自灭,古老的节日赛事已经失传,使北方的端午缺乏应有的热烈气氛。如果有条件进行抢救、挖掘、整理,把射柳和马球的竞技与北方民族的传统骑射民俗结合起来,或许有希望成为北方端午节两项大型的节日竞技活动。

多年来,报纸书刊上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时,总是只讲它是一个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未免过分片面地强调特定地方的纪念性的内容,夸大地利用其政治性的功利目的,结果,在相当长的年月里,使几代人不了解端午节的真实内容和全民防疫健身的内涵,逐渐失去了美好的传统文化记忆,从整体上冲淡了并损害了一个全民共享的祝福祝寿、期盼吉祥的美好节日。对于像端午节这样的多民族全民节日,应当恢复它两千多年来的防灾祛病、祈求健康长寿的本来含义,恢复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如果和现代全世界范围防治“非典”、“禽流感”疫情的大规模活动比照起来,完美地保护端午节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端午节文化向往国富民强的优良传统,使端午节为增强各民族人民身心健康发挥巨大的鼓动作用,应该说是最有意义的大事了。(乌丙安)

文章来源:中国网综合消息

02

端午节简介

中国网china.   时间:-05-29   发表评论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如今,端午节已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今年6月7日至9日,我们将能享受到首个端午假期。

文章来源:中国网

03

解读端午节的起源诸说

我国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当推“端午节”。

端午节何时起源?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至今仍在争论不休。倘若我们把思维准星对准端午节,在浩繁的文献堆中梳理节日的尘封记忆,就会发现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医院最好
白癜风必须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cd/17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