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就是专门介绍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草”学也相应地称为“中药学”或“中草药学”。

中药:是指按中药药理理论认识,并应用于临床的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我国现有中药以达12,种,其中药用植物11,种(占87%以上),药用动物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万吨左右

中药的历史:

远古药食同源

到了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中国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诞生。载药种,三品分类法,现存的最早药学专著,所载药物确有实效。初步奠定了中药学基础。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

梁代陶弘景(公元--年)着《神农本草经集注》,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七百三十种。又创用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南北朝时期,雷[学教]着《炮炙论》叙述各种药物通过适宜的炮炙,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从而发展了药物加工技术。

唐代显庆四年(公元年),李励、苏敬等人主持编写了《新修本草》。全书卷帙浩博,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种。图文对照,开创世界药学著作先例,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元年间(公元--年),陈藏器编成了《本草拾遗》,书中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十剂”,为中药临床分类最早的设想。

宋代本草学,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最具代表性。该书收载药物达种。附方余,每药有药图和图经。

元代,忽思慧所着《饮膳正要》,总结和发展了饮食疗法。

开宝本草,嘉佑补注本草,本草图经(现存最早的刻本图谱)

明代是中草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李时珍(公元--年)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写成了伟大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该书载药种。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用药的经验和知识。

清代的赵学敏(约公元--年)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于年刊行《本草纲目拾遗》载药种,新增药物达种之多。

民国: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年。

现代: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中草药的采集与炮制

重要的产地与采集: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纯真药材的专有名词。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

除产地,品种,质量,产量等因素外,临床疗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

著名地道药材:川黄连,广陈皮,吉林参,云茯苓,怀山药,东阿胶

采集:

植物类:

含的有效成分在采制和贮藏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外,一般植物类的药物的采收原则如下:

1、全草、茎枝及叶类药物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多年生草本常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薄荷等;一些茎较柔弱?植物矮小及必须带根用的药物则连根拔起,如垂盆草、紫花地下等。

2、根和根茎类药物一般是在秋季植物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或早春植物抽苗时采集,这时植物的养分多贮藏在根或根茎部,所采的药物产量高,质量好。但也有些根及根茎如孩儿参、半夏、延胡索等则在夏天采收。多数的根及根茎类药物需生长一年或二年以上才能采收供药用。

3、花类药物多在花未开放的花蕾时期或刚开时候采集,以免香味失散、花瓣散落,影响质量,如金银花、月季花等。由于植物的花期一般很短,有的要分次及时采集,如红花要采花冠由黄变红的花瓣,花粉粒需盛开时采收,如松花粉、蒲黄等。采花最好在晴天早晨,以便采后迅速晾晒干燥。

4、果实类药物除少数采用未成熟果实如青皮、桑槐等外,一般应在果实成熟时采集。

5、种子通常在完全成熟后采集。有些种子成熟后容易散落,如牵牛子、急性子(凤仙花子)等,则在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采集。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种子的药物,则可在种子成熟时,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藏,如车前子、紫苏子等。

6、树皮和根皮类药物通常是在春夏间剥取,这时正值植物生长旺盛期,浆液较多,容易剥离。

动物药,一般潜藏在地下的小动物,宜在夏秋季捕捉,如蚯蚓、蟋蟀等;大动物虽然四季皆可捕捉,但一般宜在秋冬季猎取,不过鹿茸必须在雄鹿幼角末角化时采取。

矿物类:可全年采集

还须要注意下列几点:

1、留根保种

2、充分利用

3、适当种植

药物保管:药物在采集以后,都应采取一定的加工处理,以便贮藏。如系植物类药品,采集后应先除去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洗净切断,除鲜用外,都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及时放在日光下晒干,或阴干,或烘干,分别保藏。有些含水分较多的药物如马齿苋等,可在洗净后切断,多晒几天,才能晒干。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如五味子、女贞子、莱菔子、葶苈子、白芥子等须放在密封的瓮内;植物的茎叶或根部没有芳香性的如益母草、木贼草、夏枯草、大青叶、板蓝根、首乌藤等可放在干燥阴凉处或贮于木箱内;芳香性药物及花类如菊花、金银花、月季花等,须放在石灰瓮内,以防受潮霉烂变质。种子类药物要防虫鼠。动物药及脏器组织如蕲蛇、乌梢蛇、蜈蚣、地鳖虫、胎盘等,在烘干后,应放在贮有石灰的缸中,以保持干燥;并放在冷暗干燥的地方,以防虫蛀或腐烂。

矿物药如石膏、滑石、灵磁石等可放在木箱内;但其中如芒硝、硼砂等须放在瓮内盖紧,以防受潮。

剧毒药物要另行贮藏保管,防止发生事故。贮藏药物的库房须经常保持清洁干燥和防虫、鼠的侵蚀;药物仍须勤加翻晒,对某些易生虫蛀或容易受潮发油的药物,如前胡羌活、独活、甘遂、当归等,必须经常检查,以防霉蛀变质。

中草药的炮制

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对药材的整理加工以及根据医疗需要而进行加热处理的一些方法。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明矾脆制,可解除毒性;又如巴豆有剧毒,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2、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蒸制成熟地则微温而补血;何首乌生用润畅通便、解疮毒,制熟能补肝肾、益精血。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将植物类药物切碎,便于煎煮;矿物类药物煅,便于研粉。又如某些生药在采集后必须烘焙,使药物充分干燥,以便贮藏。

4、使药物洁净、便于服用:如药物在采集后必须清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的部分;有些海产品与动物类的药物需要漂去咸味及腥味等。

5,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如蜜炙百部可润肺止咳,酒炒川芎可活血,醋炒延胡可止痛。

炮制的方法,常见的有下列十多种:

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类:

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它

修治:

修治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纯净药材--有挑、筛、刷、刮、挖、撞等方法。粉碎药材--有捣、碾、研、磨、镑、挫等方法。切制药材--主要有切、铡等方法。

水制:

水制法的主要目的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等。常用的方法——有漂洗、浸泡、闷润、喷晒、水飞等。

洗:

是将原药放在清水中,经过洗涤去净药物表面的泥沙杂质,从而达到洁净卫生的目的。应注意浸洗的时间不要边长,以防止有效成分溶于水中。

漂:

将有腥气(如龟板、鳖甲、乌贼骨)或有咸味(如昆布、海藻)或有毒性(如乌头、附子)的药物,可利用多量清水反复浸漂,经常换水,则能漂去这些气味或减少毒性。

泡:

就是用药物汁水浸泡以减低原药的烈性或刺激性,如用甘草水泡远志、吴莱萸。

渍:

就是在药物上喷洒少量清水,让水分渐渐渗透而使药物柔软,便于切片。某些药物浸泡后药性易于走失的,宜用此法。

水飞:

水飞是研粉方法之一,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溶解于水的药物如朱砂等,目的是使药物粉碎得更加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在水飞前先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倾取上部的混悬液,然后再将沉于下部的粗末继续研磨,这样反复操作,研至将细粉放在舌上尝之无渣为度。水飞并可防止粉末在研磨时飞扬,以减少损耗。

火制:

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常用的有炒,炙,烫,煅,煨等。

炒:

炒是炮制加工中常用的一种加热法,是将药物放于锅内加热,用铁铲不断铲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炒的方法如下:

清炒,不加辅料,用文火将药物炒至微焦发出焦香气味为度。

麸炒,将药物(饮片)加蜜炙麸皮同炒,拌炒至片子呈微黄色为度。

以上两种炒法,主要目的是缓和药性。加其它辅料拌炒,按用药的不同要求有酒炒、醋炒、姜汁炒等等。

炒黄: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苏子等

炒焦: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

炒炭,系用较旺火力,将药勿炒至外焦似炭、内里老黄色(或棕褐色)而又不灰化,俗称为“炒炭存性”,大多为增加收涩作用。

炒黄,炒焦的目的是是药材易于粉碎加工,缓和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焦的目的是为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器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

炙:

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

蜜炙:

即加炼蜜拌炒。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例如炙紫苑、炙兜铃、炙黄耆、炙甘草等。

酒炙:

可增强活血之功,如当归,川芎,大黄。

醋炙:

可增强止痛功效或降低毒性,香附,元胡,甘遂,芜花

姜炙:

可增强止呕作用,竹茹,半夏

盐炙:

可引药入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黄柏,杜仲

烫:(砂炙)

用加热中间体(沙石,滑石,蛤粉等),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体,至冷既得。例如山甲片、龟板、鳖甲等经过砂炙后变成松脆,易于煎取药汁,或研粉制丸。

煅:

煅的作用主要是将药物通过烈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它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药效。

直接火: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碎裂的药物如磁石、牡蛎等。将药物放在铁丝筛网上,置于无烟的烈火中煅烧,煅的程度视药物性质不同而定。矿石类药物必须煅至红色为度;贝壳类药物则煅至微红冷却后呈灰白色。

焖煅(间接烧):少数体轻质松的药物如陈棕、人发等则适用焖煅法。即将药物放在铁锅内,另用较小铁锅覆上,用盐泥固封锅边,小铁锅上压一重物,不便漏气,置火上烧至滴水于小铁锅上立即沸腾,或以白纸贴于小锅上,当纸烤焦为止,待冷却后取出。

煨:

煨的主要作用在于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缓和药性和减少副作用。常用的简易煨法是将药物用草纸包裹二、三层,放在清水中浸湿,置文火上直接煨,煨至草纸焦黑内熟取出,煨生姜就是用此法。也有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

炮:

炮与炒炭基本相同,但炮要求火力猛烈,操作动作要快,这样可使药物(一般须切成小块)通过高热,达到体积膨胀松胖,如干姜即用此法加工成为炮姜炭。

烘与焙:

烘与焙同样是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

水火共制:

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或加入其它辅料进行炮制药物的方法,有煮,蒸,潬,淬等

蒸:

利用水蒸气蒸制药物称为蒸。它与煮不同之点是须隔水加热。蒸的作用,主要能使药物改变其原有性能,如生大黄有泻下之功,经蒸制成为熟大黄,在临床上主要用它清化湿热、活血袪瘀的作用。另外,还有矫味作用,如女贞子、五味子经过蒸制能减少其酸味。

煮:

是将经过整理及洗净的原药,放在锅内用清水与其它辅助药料同煮至熟透。如附子、川乌与豆腐同煮可减少毒性。

淬:

将药物加热烧后,趁热投入醋或其它药物所煎的浓汁中,使之充分吸收入内,这种方法叫做淬。如灵磁石、代赭石用醋淬,制甘石用药汁淬。淬的作用,除能使被淬的药物酥松易于粉碎外,还因药汁的吸收会改变其性能。

其它方法: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约惠白癜风医院献礼
白颠的危害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cd/21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