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挂号多少钱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doctor/347381/只要有时间,黄龙县委书记王云祥就爱往田间地头跑,跟群众“拉拉话”。“今年山上的花开得繁盛,你看,这窝蜜已经快满了!”3月23日,在黄龙县石堡镇磊庄村油坊窑蜂场,76岁的王保仓从蜂箱里取出一格蜂巢,兴致勃勃地拿给王云祥看。王保仓曾是磊庄村的贫困户,年脱贫。去年的10余箱中蜂让他挣了1.6万元。春暖花开,老两口今年的“甜蜜”日子近在眼前。大地回春,万物复萌。山上连翘成片、林间蜂群飞舞、园中果树萌芽、水中大闸蟹自在游弋……青山绿水之间,5万黄龙儿女的安居乐业之梦正在成为现实。“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加快黄龙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有以生态旅游为引领、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体系作支撑,每户贫困户有两项以上长效产业,不仅能顺利脱贫,还能稳步致富。”王云祥说。多产业织密增收网“感谢现在的好政策和好干部,让我们年纪大的人也能不愁吃喝!”在三岔镇四条梁村核桃基地,74岁的何介芝拉着王云祥的手说。“有村上干部帮忙,您就放心吧,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王云祥说。多年前,何介芝的儿子和儿媳意外丧生,她和一双孙儿的生活瞬间跌入谷底。在村镇干部的协调下,孙子孙女被送进了儿童福利院,何介芝家的核桃园由村里接管。“村里果业技术服务队帮忙修剪,合作社帮忙销售,去年老人家的10亩核桃卖了两万多元。”四条梁村党支部书记常建立说,有了稳定的产业收入,何介芝一家人的生活已经重回正轨。近年来,黄龙县以核桃、中蜂、苹果、中药材四大产业为支撑,以大闸蟹、羊肚菌等特色产业为补充的“4X”农业产业布局,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核桃好管理,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每年都有稳定收成。”到任两年多,王云祥对黄龙核桃产业摸得门儿清。他给在场的农户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收公斤青皮核桃,一公斤卖3元,加工成干核桃后,每公斤价格就涨到了16元。咱们的核桃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黄龙县核桃种植面积28万亩,一亩地增收元,对全县核桃产业来说,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黄龙县还有15.5万亩苹果、9.1万箱中蜂、1万亩中药材。在王云祥看来,推进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是当务之急。黄龙县利峰土特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尝到了甜头。该公司总经理李宾告诉记者,公司研发推出的20多种蜂蜜产品,年销售额达到万元,利润远远超过直接售卖蜂蜜。王云祥说,黄龙县生态产业工业园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下半年将有30多家加工企业入园,黄龙产业的“后整理”阶段即将开启。好“风光”拓宽致富路3月23日上午,从三岔镇柏峪新村山梁上俯瞰,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村民卫启安和工友们正在清理维护光伏电板。从施工的第一天起,卫启安就来到电站工作,有了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占地亩的柏峪光伏电站,照亮了卫启安的脱贫路。黄龙县位于渭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平均风速5.6米/秒,全年日照时长能达到.5小时。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生态工业是黄龙县提高群众收入、巩固脱贫成果的又一重要支柱。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后,每年可为全县贫困户户均兑付元扶贫资金。“黄龙是周围6个县的水源涵养地。我们不仅要守住生态线,还要守住群众生命线。”王云祥说。年,一家废旧轮胎加工企业主动上门对接,希望在黄龙投资设厂,每年能为县财政贡献万元以上的收入。尽管黄龙县上年财政收入仅万元左右,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王云祥还是婉拒了对方。工业发展受限,就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尽力拓宽群众致富路。“我家每个月有元的低保金、元的公益岗位工资,还有电厂打工的收入,再加上今年开始挂果的苹果园,日子是越过越好哩!”卫启安高兴地说。“原生态”引领新生活3月23日下午,在蜿蜒的山路上驱车近一个小时后,王云祥来到白马滩镇神峪村,径直走进村里羊肚菌种植基地。“听说去年咱们10座棚挣了20多万元,今年怎么样?”蹲在地上仔细察看羊肚菌长势的王云祥问基地技术员冯刚。“只多不少。”冯刚笑着说。31岁的冯刚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之前一直在外务工。年9月,村里建起了羊肚菌种植基地,冯刚报名参加了培训,两年下来,好学的冯刚不仅脱了贫,还成长为基地技术员。“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再也不想往外跑了。”冯刚告诉王云祥,“村里现在建得跟景区一样,大城市的人还要往咱们村来呢!”如今的神峪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区。走进神峪川,浓郁的“原生态”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小桥流水、农耕雕塑、农家庭院与周边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年以来,黄龙县先后打造了印象圪崂和尧头村两个生态旅游景点,自然古朴的田园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当地群众经营农家乐和民宿,农产品就地变成了旅游商品。“去年全镇贫困人口纯收入达元,比年增长了20%。”黄龙县白马滩镇党委书记赵勇刚说。“村里的产业规划,一定抓住‘亲山亲水’的特点,让产业和自然融为一体,实现景中有产业,产业就是景。”王云祥说。随着曾经萧条的农村重新焕发活力,在外的游子也陆续回到家乡。年,在外闯荡多年的王东飞回到了村里,建了亩中蜂养殖园,还在河道边发展起水产养殖和大棚蔬菜产业,准备大干一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王云祥说:“优质的生态资源是黄龙最大的财富,我们一定要依托生态优势实施精准帮扶,让群众在青山绿水间实现安居乐业。”(本报记者齐小英刘印)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gn/1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