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关于中药二


“春播行动”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亚宝药业承办的专门针对基层医疗工作者开展的一项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公益性培训活动。

启动时间:年12月23日

春播行动的价值观:尊师重道,克己利他。

今天接着昨天未完的内容,继续来探讨对中药的理解。

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中医寒凉派的创始人刘完素对药物的自然特性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他是这么说的:夫物各有性(就是指物体的自然特性),制而用之,变而通之,施于品剂,其功用岂有穷哉。如是,有因其性为用者,有因其所胜而为制者,有气同则相求者,有气相克则相制者,有气有余而补不足者,有气相感则以意使者。有质同而性异者,有名异而实同者。蛇之性上窜而引药,蝉之性外脱而退翳。虻(虻虫,一种以利吸牛等牲畜血液为生的昆虫,类似于蝇而稍大)饮血而用于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漏,所谓因其性而为用者如此(利用药物的生理特性)。弩牙(弩上钩弓弦的机栝)速产(指弩牙可以用来催产),以机发而不栝也;杵糠(杵是捣物用的棒槌,杵糠指用棒槌捣糠后粘附在杵端的糠屑)下噎(噎嗝,一种咽喉梗塞、饮食难进的疾病,类似于现在的食道癌)以杵筑下也,所谓因其用而为使者如此(利用药物的使用特性)。浮萍不沉水,可以胜酒;独活不摇风,可以治风,所谓因其所胜而为制也如此(利用药物表现出来的自然克制特性)。麻,木谷而治风;豆,水谷而治水,所谓气相同则相求者如此(利用药物的五行属性)。牛,土畜,乳可以疗渴疾;豕,水畜,心可以镇恍惚,所谓因其气相克则相制也如此(利用药物的五行克制特性)。熊肉振羸(羸,指羸弱,身体瘦弱无力的意思),兔肝明视,所谓其气有余补不足也如此(利用药物的禀赋特性)。鲤之治水,鹜之利水,所谓因其气相感则以意使者如此(利用药物的生活属性)。蜜成于蜂,蜜温而蜂寒;油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兹同质而异性也。蘼芜生于芎藭,蓬蘽生于覆盆,兹名异而实同者也。所以如此之类,不可胜举。故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类,生于阳而属于阴;鳞甲之类,生于阴而属于阳,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肾;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这就是五色配五脏的具体运用)。故触类而长之,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观察和探索药物的自然特性,对认识药物的功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自然特性为什么能对疾病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呢?

我们知道,中药所用的药物,大多来自于天然的动、植物及矿物,这些药物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孕育产生的,它们在和自然界的气候、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对抗、适应的过程中,势必会在体内形成一种能对抗和适应外界因素的物质(就好比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要抵御外界的微生物对人体造成侵犯和破坏,所以在人体内就会形成一种能抵御微生物入侵的防御物质,如免疫球蛋白、白细胞、淋巴细胞等),所以在不同的自然因素下形成的药物,它体内所产生的物质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物质能对人体的内在平衡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中药变化万千的作用和功效。

如生长在炎热干旱地带的植物(如芦荟、仙人掌等),往往会在体内产生具有清凉滋润特性的物质,用以对抗外界的炎热和干旱,这种具有清凉滋润特性的物质,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就是抑制人体新陈代谢、减缓脏腑的活动、减慢血液循环等,所以可以用来治疗人体机能亢进而引起的火热病。

如生长在高寒地带的植物(如雪莲、人参等),往往会在体内产生具有温热特性的物质来对抗外界的寒冷,这种具有温热特性的物质,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就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脏腑活动、加快血液循环等,所以可以用来治疗人体机能衰退而引起的虚寒病。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药物的自然特性其实就是药物在和自然因素相适应和对抗的过程中产生的某种物质的具体体现,这种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信赖它、肯定它,并在疾病的治疗中大胆地使用它。

中药除了四气、五味、归经之外,还有一个升降沉浮的特性。

所谓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有着各自不同的趋向性。

升,就是上升;降,就是下降;沉,就是下沉、潜纳;浮,就是外浮、发散。由于升和浮、降和沉这两类趋向性有一定的相似性,很难完全区分开,所以常合称为“升浮”和“沉降”。

中药为什么会具有这个升浮或沉降的特性呢?

我们还是要从中药所蕴含的自然特性上去寻找答案。

在前而讲到,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气,而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热往往会使分子向上运动,所以温热药作用于人体,会导致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分子产生向上、向外的运动,从而表现出升浮的性能;而寒凉药作用于人体,则会导致人体物质分子产生向下、向内的运动,从而表现出沉降的性能。这就是中药四气和升降沉浮之间的关系。

中药的五味是否也会对药物的升降沉浮性能产生影响呢?

会。前面提到辛能散,酸能收,苦能泻,甘能补,咸能软,另外还有淡味能渗湿。这六种味道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对人体能起到兴奋、增强作用,如辛味的发散、甘味的补益、淡味的渗湿等,这类药体现出来的特性就是升浮;另一类对人体能起到抑制、减弱作用,如酸味的收敛、苦味的泻火以及咸味的泻下软坚等,这类药体现出来的特性就是沉降。所以在《内经》上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阳的特性是升浮,阴的特性当然就是沉降,这就是五味对药物升降沉浮的影响。

具有升浮特性的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其有向上、向外的趋向性。所以能起到提升阳气、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而具有沉降特性的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向下、向内的趋向性,所以能起到潜阳降逆、镇惊泻火、渗湿利尿、泻下通便等作用。中药的四气、五味综合起来,就是李时珍所说的“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除了中药的四气和五味,还有一个因素可以影响到药物的升降沉浮特性,那就是药物的质地。质地轻的药物(如植物的花、叶)往往具有升浮的特性,而质地重的药物(如矿物类,甲壳类,果实)往往具有沉降的特性。药物的这个轻浮重降的特性,对临床用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比如说治疗头面、肌表、上焦等部位的疾病,就需要选择质地轻扬的药物,利用它升浮的特性,使药物能上趋外达,以发挥良好的作用。中医有句话叫“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再比如治疗腰腹、下肢、下焦等部位的疾病,就需要选择质地重坠的药物,利用它沉降的特性使药物能下沉潜镇,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医有句话叫“治下焦如权(秤陀),非重不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不注意中药的这个升浮、沉降的特性,治疗上焦病,你选择质地重坠的沉降药,治疗下焦病,你却去选择质地轻扬的升浮药,这就好比你想在水面游泳时,偏要在你身上绑上一块大石头,而你想潜到水底时,偏要给你套上救生圈,你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所以,我们在使用中药时千万不能忽视这个升降沉浮的性能。

中医上有很多著名的方剂都是利用了药物的升浮或沉降特性创造出来的。这里我们探讨的两个方子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一个是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的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一个是近代名医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这两个方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利用药物的升降性能来调节人体内部气血的升降失常。气是人体内物质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既有上升也有下降,气的升降运动平衡,才能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当气的升降功能失调,就会造成各种疾病。那如何来纠正气的升降失常?这就需要使用升浮或是沉降的药物。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主治气虚下陷(气不足而导致的上升运动不足)导致的食少纳差、大便稀溏、脏腑下垂、眩晕乏力、劳热神疲、脱肛等症。这个方子的巧妙之处在于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补气药为根本。补充人体亏损的气,然后又加入了柴胡、升麻两味升浮药,使整个药方产生一种升浮的动力,促进和加强气了的上升运动,因此可以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各种疾病。如果去掉柴胡和升麻,全方的升浮作用就会下降或消失,对气陷的治疗效果也就会下降。镇肝熄风汤的主要成分是生白芍、天冬、玄参、茵陈、甘草、川楝子、麦芽、龟板、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牛膝,主治气血上逆头部(气的上升运动太强)而引起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以及中风手足不遂、口角歪斜、语言謇涩等症。这个方子运用大量的质地重坠的药物,如龟板、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等,使整个药方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沉降效果,更妙的是加入了牛膝这味特殊的沉降药。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称“牛膝能引诸药下行”,所以在牛膝的引导下,更增强了镇肝熄风汤的沉降效果,从而可以迅速改善气血上升过度而引起的诸般疾病。

药物升降沉浮的特性,在达到特殊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比如说黄芩是一味清热解毒药,气寒味苦,从药物本身的升降特性来说,偏重于沉降,那当我们头面部有火热证时,黄芩的这个沉降特性使得它不能很好地治疗头部的热证,那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既保全黄芩本身的寒凉性能,又能使黄芩获得一种升浮的特性呢?这就要对药物进行一些处理,来改变药物原来的升降特性,这种处理在中医上也称为“炮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两种改变药物升降特性的方法,他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根据这个思路,就能很好地解决黄芩的升降问题,只要对黄芩进行酒炒,就能使黄芩既保留原来的寒凉性能,又获得升浮的特性,从而可以更好地用来治疗人体上部的热证。同样的道理,如果把温热的药物用盐水炒过,那就能使它具有一种沉降的特性,比如说杜仲、益智仁、补骨脂等药用盐水炒过,药性就能沉降到下焦,从而更好地发挥补肾温阳的作用。除此之外,用醋炒药物,能增强药物的收敛、止痛作用;用姜汁炒药物,则能增强药物的发散性能等。这是利用炮制来改变药物升降沉浮特性的几种常用方法。对药物进行炮制,除了能改变药物的升降沉浮特性之外,还有以下作用:

第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半夏、天南星用姜汁制,大戟、甘遂用醋制后可以降低毒性;何首乌用酒蒸后可以去除致泻的副作用等。

第二,改变药物的性能。除了上面讲到的对药物升降性能的改变之外,还可以改变药物的其他性能。如生地的作用是凉血清热,如制成熟地后作用就变为滋阴补血;米仁生用可以利湿消肿,炒熟用则变为健脾助运;大黄生用主要用于泻下通便,用酒制后作用变为活血化瘀;当归的主要作用是补血活血,炒成炭后可以用来止血等。药物炒成炭后为什么会具有止血作用呢?关于这一点,中医的解释是“血见黑则止”,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为什么黑色具有止血作用呢?这需要从五色和五行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炭为黑色,黑属水,而血为红色,红属火,水能克火,所以黑色的炭就有止血作用。对于中医的这个“血见黑则止”的理论,很多人都觉得很难理解,他们认为药物炒成炭之后,有效成分都破坏掉了,哪里还能有什么止血作用?但我认为,绝对不能只考虑中药的有效成分,而是要从药物的自然特性、天地造化上去思考和研究。在防毒面具、净水装置上常用到活性炭,这就是利用了活性炭吸附性强特性,它能吸附空气或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药物炒成炭后也能吸附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从而达到止血的作用。如果对中药的认识就局限在有效成分上,那我们就不可能全面地认识中药。举个简单的例子,同一品种的两只鸡,一只关在鸡笼里,喂它吃饲料,一只放在山上,让它自己去觅食,养上3个月后杀来吃,这两只鸡的味道一样吗?不一样。哪只味道好?当然是后面这只。这就是天地造化的奥妙,不是单单一个有效成分就可以解释得了的,所以对中药的认识,一定要从天地造化上去参悟、去思索,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和感受到中药的无穷奥妙。

第三,增强药物的疗效。如玄胡用醋制后可以增强止痛作用,紫菀、款冬花用蜜炙后可以增强润肺止嗽的作用,当归用酒炒后可以增强活血作用,等等。

第四,引药入经。这种炮制方法往往是利用五味入五脏的关系,用不同味道的液体对药物进行炒制,使药物能更好地作用于某一脏腑。如利用咸能入肾的原理,用盐水来炒制知母、黄柏、杜仲、补骨脂等药,使这些药物能更好地作用于肾脏;利用酸能入肝的原理,用醋来炒制柴胡,青皮、鳖甲等药物,使这些药物能更好地作用于肝脏;利用甘能入脾的原理,用蜂蜜来炙甘草、黄芪等药物,使这些药物更好能更好地发挥补脾的作用等。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药物的搭配中的一些问题。提前预知可以去找寻前面一篇图文的,不过文字实在太小,忽略了这个电脑和手机的比例问题了。

感谢各位春播家人的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白癜风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ls/9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