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皮 > 青皮特性 > 平潭县城的变迁八九十年代
当前位置: 青皮 > 青皮特性 > 平潭县城的变迁八九十年代
■《原味的平潭:记忆中的思念》之十二
作者:周恩生
图文编辑:道兴
(注:本文内容宏富,原分上、下二篇,为保持完整性,现统一推送,全文约字。)
80年代平潭县城与郊区光阴荏苒。像亲人和邻居一样陪伴我成长的家园,老了,凋零了,没有了记忆中的光芒。时代在快速向前发展,我们虽然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往前走,但儿时的那份情感,却永远地留在记忆中,无法复制和再生,她总会让我们难舍地回望。随着城区拓展,六七十年代,我们从老街走向新街;八九十年代,又从老城跨入新城。这里的“新城”,指县城东扩南移北进的部分,占据平潭县城的大部分面积。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后,四处开花的海岛俨然有了大都市的框架。偌大的新城仿佛变小了,也成了旧城区,她在悄悄褪色,但昔日的发展进程并未在记忆中消失。本文对县城的介绍顺序,是自北向南,主要分为北门、城北、城中、城南四大片区,叙述各社区、街道、溪流、地理标志的变迁。一、新城原貌及其框架
六七十年代的“新街”,医院以西较为繁华,东段仍为土坯路,略显荒凉。两旁的建筑,自西往东逐渐寥落,到了孤零零的冷冻厂,已经缺少人气。那时,新城大部分区域仍属郊野,多为波澜起伏的丘陵台地、相间分布的森林农地、纵横交织的田塍,有着潺潺的溪流,土铺的人力车道和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年,新街东段动工铺方块石,面貌焕然一新。县政府东移,新城建设的序幕拉开了。一幢幢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蓬勃发展的势头方兴未艾。新城的扩张,大致以新街为起点,向东、北、南三个方向辐射,这些地方大多原为老城生产队的农田。居民有外迁的老城人口,也有进城的农村人口。到了90年代,平潭县城的新框架己日益明朗。以东西走向的新街(改称东大街,后统一命名为“海坛路”)为主轴,新开辟了两条南北走向的路。西侧的路,北段称“潭城路”,南段称“建工路”(后统一命名为“潭城路”);东侧的路,北段称“九一六路”,南段称“政府路”(后统一命名为“翠园路”)。一横两纵的街道边,镶布建筑群。新城的范围,西与老城相接,东往龙王头林海拓展,北至莲花山麓,南向万宝山及中湖村开辟。80年代的新街东段(汽车站、工商银行一带)
二、县城北端(北门区域)原貌及变迁
莲花山区域莲花山位于新城最北端,靠西北。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地势西侧陡峭,北、东为缓坡,南面衔接狭长的瓜子山。莲花山的植被,以相思树为主,穿插少量木麻黄。这些树木,为50年代中期,由新府口、北街和夏致街三个生产队义务植造,各生产队依种植片区,自行修剪、砍伐、获益。还有天然生长的龙舌兰和品种繁多的杂草。东侧山腰,五六十年代有一间简陋的“寮仔”,居住着一对无亲相依的林姓夫妇,主要靠采中药糊口,十分贫苦。莲花山的坟墓密密麻麻,许多重重叠叠,年代久远,无从追溯。繁茂的树林遮掩着坟群,夹杂着土腥味,阴气十足。黄昏后的山上,响彻昆虫的聒噪声,此起彼落。小时背着箩筐,拿着锯齿镰刀在此割剥干枯的龙舌兰,异常惧怕,经常早早离开。平常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清明几天,扫墓的人不期而聚,鞭炮声不断,烟雾缭绕。80年代初,莲花山西侧山脚,建有农业良种繁育基地,县城往北的公路从基地门前穿过。北侧山脚,有诸多农业老板,轮番承包国营林场,种植青皮梨、柑橘、瓜菜等,兼小规模养殖畜禽。再往北,为平坦的沙地,建有粮油加工厂、机械修配厂、水泥预制板厂等。莲花山南,连接瓜子山。该山南北走向,山脊如“人”字,东西向下倾斜。西侧为北门村农田。至90年代,西侧农田的北段演变为“富贵花园”商住楼,中段建宅归为“北门庄”,南段新居纳入“海秋壑庄”。农中庄文革时期,莲花山山腰新建“农业中学”,学生半工半读。该校区90年代转为公安局看守所。东侧山麓为大片赤土农田,地势向东倾斜,称“莲花山土园”。土园北段,划归新府口生产队,南段属于北街生产队。这些农田至90年代,演变为农中庄。农中庄以东,地势渐缓,有一小段沙质平地。平地往东落差大,为低洼地带,是新府口生产队的润沙土农田,东西宽近百米。再往北,是北门生产队农田。洼地在森林入口边,向东便进入广袤无垠的木麻黄林海,一直延伸至龙王头海域。90年代中期,在新府口生产队的洼地,征建有平潭标准砂厂家属区。当时平潭有能力建家属区的单位寥寥无几。填方筑起两排长长的楼房,东西走向,颇为壮观。两排楼房相向,彼此可以亲切招呼。门前大道宽敞如街道,显得尤为温馨。中国标准砂厂是唯一注册地在平潭的“国字号”企业
荷花庄荷花庄位于农中庄以南、永春庄北段东侧。永春庄中北部的路东,有一口深井,井口直径约5-6米,底部直径3米多,深近4米,井壁叠砌乱石,人称“洋井”。井水主要用于周边农田灌溉、稀释粪水浓度。洋井略北,往东开辟一条东西走向的土铺支路,近3米宽,直达“站岗亭”山脚。支路北侧农田,又划分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属北街生产队,自西向东命名为“良民库”(库为平潭“田”的土话)、“一百埝”和“站岗亭卡”(“卡”为平潭脚的土话)。北半部,属夏致街生产队。两队的农田,至90年代后期,演变为荷花庄。荷花庄北,也建一条东西走向的支路,称为“农中路”,现改为“莲花东路”,是农中庄与荷花庄的分界线。四清池在荷花庄东南侧,是-年四清运动时期,为提高农田抗旱能力而挖掘的大型蓄水池,故称“四清池”。池面直径近10米,深达6一7米,水源来自池底的泉眼,挖砌时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夏天,扒草的小孩常结群到池里游泳(水深,确实危险)。莲花庄莲花庄位于荷花庄以南,永春庄南段东侧。村庄的西南侧,建有彩门,门面朝西,横楣上镶有“莲花庄”三个大字。(平潭人俗称“莲花门”)。村庄南低北高,西北侧为缓坡地带,土壤灰白色,人称“白土”,软绵湿润,易蓄留水分。我家自留地就在缓坡上,小时候,爸在那里管理自种的西瓜。放学后,妈将炒熟的小麦在石磨上磨成粉,熬成糊,调上糖,装钵后叫我送到田里给爸吃。爸每每都舍不得吃完,总留些让我尝,麦糊好香。爸远去了,忆当年情景,常常掉泪。白土区域向南,为小山坡,向东,上大坡。坡顶整了个大平台,原有生产队收获用的“寮仔”,周围大片晒坪。到寮仔的小路从莲花门入,往前几十米,左拐沿缓坡上行即可到达。寮仔北侧农田称“寮仔后”、“岗面”,东侧称“一百埝南”,南侧称“清华库”。这里的农田,是北街生产队的,80年代末期,农田演变为莲花庄。永春庄夏升庄老城辕门以北,莲花山南,属于北门大队。县城向北的公路,后来铺了柏油,命名为“馥祥路”。路东自北往南,依次是北门、海秋壑、新村三个村,这些村在70年代以前就已经存在。“北门庄”和“海秋壑庄”以东,以瓜子山为界,原为新府口生产队农田。该片农田,东至南北走向土路(即现潭城北路莲花门以北段),北接莲花山南东西走向的土路,南至现莲花门。这片区域,面积颇大,后演变为“永春庄”。
“永春庄”,迁居的对象,较为广泛。其中不少住户,在单位工作。
新村以东,永春庄以南,是“夏升庄”。各庄之间以道路分界,中间有一小十字路口,向东是3米多宽的道路,路北为永春庄,路南为夏升庄,直达对面的莲花门。夏升庄的土地,为夏致街生产队的农田,因而,迁居该庄的,多为夏致街村民。村庄中有条从西南往东北的弧形混凝土路,即原来土铺的外山路夏升庄段。外山路五六十年代,北街、新府口和夏致街三个村庄的农田,大多集中在老城东北,因距离远,习惯称为“外山”。小部分在北街头辕门外,往北公路两侧和平潭一中北围墙附近,因离家近,称“底山”。社员出工前总问:“今天是去外山出工,还是去底山出工?”为解决外山肥料、作物运输问题,从老城开辟了一条土铺人力车道,约4-5米宽,社员称其为“外山路”。该路从北街辕门起,沿城外公路向北至桥头,右拐至新村南边土路,向东到达现安全局北侧,斜斜地穿过夏升庄中部,拐向东北,到达莲花门后,往北直达莲花山现看守所地界。80年代,新村往南拓展,土铺路不见了。如今,潭城北路通往莲花山口的路段,即在其基础上扩建而成。外山大溪土铺路的护坡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溪,宽约7-8米,深达2米多,称为“外山大溪”。其边坡南侧,原为新府口生产队农田。大溪的源头,在现安全局门前西侧涵洞下,末端汇入西部海域。外山广袤区域的雨水和地渗水,顺应山势,沿路埂和纵横弯曲的沟渠,潺潺汇入大溪。近溪头的南端,为高高的沙坡,我读小学时,爸将边坡上的沙土两畚箕两畚箕地挑离,像愚公移山。他利用生产队收工后的宝贵时间,忙月余,好不容易整出一块自留地,一年发洪水,自留地被冲垮,并入溪中。农村人缺乏科学认知,心疼的事也多。踩在哗哗的溪流中,水清清的。阳光射入溪?,细沙显得透亮。那时大溪难有污染,溪边有跳跃的青蛙。后来,南侧的新建房向北挤,大溪也消失了,变成仅剩2一3米宽的排污道。混浊肮脏的污水,散发出恶臭。接着,排污道盖了石板,上铺混凝土,成为现红山西路的组成部分。三、县城中北部(城北区域)原貌及变迁
医院与潭城农械厂之间,向北的潭城路(又称“北大街”),至90年代初期,延伸至永春庄和莲花庄南,此段街道两侧,单位与民宅相间;90年代中期,继续延伸到莲花山脚,此段街道两边,全为民宅。与红山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以南为“潭城中路”,以北为“潭城北路”。街道西侧,从南向北,医院、电影院、农贸市场、城北大队、中国银行、县房地产公司、人民银行、基建开发公司、农业三站、经济开发公司、工商银行、保险公司、国税局家属区和城建检验室。农贸市场(即第一市场),在六七十年代时,位于新街农资公司门市部和小商品市场南侧。市场建有多排长亭,可遮阳挡雨,亭下摆摊,亭边亦有露天经营摊位。80年代初期,搬至潭城路中段西侧,布局与之前相同。市场西面高处,建有县工商局。90年代,工商局南迁至第二市场,农贸市场重建,一层仍作农贸市场,二层变为商场,商场顶部,建有商住楼。央视节目中的平潭农贸市场
城北大队驻地,于90年代末期,迁至“站岗亭”北,沿街店铺转给中国银行。90年代初,农业三站从老街金榜埕西北海滩迁至潭城路。现三站西面,建有坡下家属区和坡顶家属区,归属新垄庄。坡顶家属区北侧,为县安全局。街道东侧,南段为民宅,从中段开始,民宅与公共机构相间。街道从南至北依次为潭城镇政府、民政局、瑞龙居委会、城关派出所、医药公司、橡胶厂和劳服公司。潭城镇政府东侧,为平潭第二建筑公司。医院和城中旅社,在80年代初期,为潭城农械厂,至90年代,先后改为粮油储运公司和闽东电机。90年代后期,部分机构继续东迁。潭城镇政府迁至盛林庄,第二建筑公司迁至东大街东北端,城关派出所迀至东大街东端十字路口东南侧。平潭新电影院新电影院位于潭城路西侧,县医院和县农贸市场之间,建于80年代初期。它的“新”,是相对老城那座民国县衙改成的旧电影院而言的。其外观不同于其他建筑,正面外墙没有窗户,整体呈淡绿色。新电影院建成时,已步入改革开放,海岛人走向外面的世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电视也进入千家万户,新电影院没有先前旧电影院那么热闹。有时播放教育宣传片,免费送票,许多人都不去观看。旧电影院是单纯放映电影的,新片到了,日夜排放多场。新电影院除了放映电影,还用作选举、开大会的场所。工会东侧的工人影剧院拆除后,闽剧、古戏、节日文娱演出,都在新的电影院举行。外地商人在平潭举行的展销会(俗称“上海摊”),也常在电影院放映厅外面的门厅举办。80年代初,笔者在农业三站工作。有一天接农委通知,到影剧院参加选举。早晨,走进影剧院,见入场和在座的男男女女,大多打扮得体,许多人挺斯文,还有稚气的姑娘,会场整洁安静。我看到几位在百货公司、粮店等单位工作的人,觉得不对劲,便退出了会场。我知道我的会场在新电影院,而不是工人影剧院,农委通知错了。果不其然,走进电影院,黑黝黝一大片,人们多不修边幅,有带小孩的,有站着东张西望的,乱哄哄。我们单位的许多人,都在。那时选举,通常设两个会场。以城乡户口划分,一个为城关“居民”,加上各单位的人;一个为城关“农民”,加上农委系统的人。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受教育程度,毕竟不如居民,才有了上述状况。90年代以后,新电影院的营业状况不佳,通常是县内中小学生包场看电影。后来,有了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tx/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