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壮阳,解毒,理气止痛,功效强大的水果


壮阳水果荔枝荔枝,古今都爱,苏轼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绝句,想想,一骑红尘妃子笑,当年杨贵妃吃到的荔枝,经历了风尘仆仆的旅程,可没有你手里这颗这般新鲜,这般红润,直到清代,皇帝想吃到新鲜的荔枝还要颇费一番周折,赏给后宫、贵族、权臣时都是“吝啬”地赐一两粒。荔枝全身是宝,营养丰富,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A、B、C等,并含叶酸、精氨酸、色氨酸等各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具有健脾生津,理气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病后津液不足,胃寒疼痛,疝气疼痛等症。现代研究发现,荔枝有营养脑细胞的作用,可改善失眠、健忘、多梦等症,并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延缓衰老。连荔枝核都是常用的中药,其甘、微苦,温,可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荔枝功效:

①《食疗本草》:"微温。"

②《本草拾遗》:"酸。"

③《海药本草》:"甘酸。"

④《开宝本草》:"甘,平,无毒。"

归经《玉楸药懈》:"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生津,益血,理气,止痛。治烦渴,呃逆,胃痛,瘰疬,疔肿,牙痛,外伤出血。

①《食疗本草》:"益智:健气,"

②《海药本草》:"主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

③《日用本草》:"生津,散无形质之滞气。"

④《本草衍义补遗》:"消瘤赘赤肿。"

⑤《纲目》:"治瘰窃,疗肿,发小/瞳疮。"

⑥《玉楸药解》:"暖补脾精,温滋肝血。"

⑦《本草从新》:"解烦渴,止呃逆。"

⑧《医林纂要》:"补肺,宁心,和脾。开胃。治胃脘寒痛,气血滞痛。"

⑨《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产后水肿,脾虚下面,咽喉肿痛,呕逆等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枚;烧存性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撒。

注意阴虚火旺者慎服。

①《食疗本草》:"多食则发热。"

②《海药本草》:"食之多则发热疮。"

③《纲目》:"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病齿匿及火病人尤忌之。"

复方①治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医方摘要》)

②治瘰疬溃烂:荔肉敷患处。(《泉州本草》)

③治疔疮恶肿:荔枝肉、白梅各三个。捣作饼子,贴于疮上。(《济生秘览》)

④治风火牙痛:大荔枝一个,剔开,填盐满壳,煅研,搽之。(《孙天仁集效方》)

⑤止外伤出血,并防止疮口感染溃烂,得以迅速愈合:荔枝晒干研末(浸童便晒更佳)备用。每用取末掺患处。(《泉州本草》)

⑥治老人五更泻,粪便溏软:荔枝干,每次五粒,春米一把,合煮粥食,连服三次;酌加山药或莲子同煮更佳。(《泉州本草》)

⑦治孕妇堕胎后下血不止及产后出血:荔枝干七个(连壳和核一起打破),用两碗水煎至一碗服下。

⑧治小儿遗尿:每天吃荔枝干十个。

⑨治妇女虚弱贫血:荔枝干、大枣各七个,水煎服,每日一剂。

⑩治气虚寒痛:荔枝肉5枚,煮酒1杯服用,屡服有效。

⑾荔枝莲子淮山粥:干荔枝肉50克,淮山、莲子各10克(捣碎),水煮至软烂时,加入大米克,同煮粥,用油盐或白糖调味食用,可治老人晨起腹泻(五更泻),大便溏稀等症。

各家论述《玉楸药解》:"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减,不如鲜者,而气质和平,补益无损,不至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备注鲜荔枝味甜鲜美,汁多肉嫩,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实为水果中之绝品。荔枝不宜多食,若连续、大量地食用鲜荔枝会产生头晕、心慌、脸色苍白、饥饿感、出冷汗、恶心、手足无力等症,严重者还可出现眩晕、抽搐、呼吸不规则甚至突然昏迷、脉搏细弱、类近低血糖症状,医学上称为荔枝急性中毒,即荔枝病。若出现上述症状时,可让病人平卧休息,轻者立即冲服浓糖水一杯,医院救治。

摘录《中药大辞典》

清热解毒的荔枝壳

俗话说“一颗荔枝三把火”,荔枝虽好吃,但是容易上火。很多人一吃荔枝就上火,不是鼻孔下面生疮,就是口腔溃疡。因为荔枝性温,多食之后确实会增加内热,出现上火的症状。而且糖尿病人别说三百颗了,三颗都要谨慎。然而,吃荔枝上火没关系,可以用荔枝壳煮水解荔枝的火,这在中医里面叫作“原汤化原食”。用荔枝壳煮水喝,来解荔枝的热,大自然就是这么智慧地进行了组合配搭,让人类既可以享用荔枝的美味,又不必为上火而发愁。“原汤化原食”作为古老的中国智慧一直广为流传,相传古时有一个以善做面食而著名的面馆,不但味道好,而且拉面强劲有力,颇有嚼头,食后耐饥持久,回味无穷,但是吃面后必须喝汤。有一壮士,自恃脾胃好,只吃面,偏不喝汤,店小二尾随其后好言相劝,壮士不从。此人回家后不久,腹痛难忍,上下不通,辗转反侧,气息奄奄,后悔莫及。这时店小二提着面汤破门而入,撬开牙齿灌入面汤,顷刻,只听肠鸣漉漉,胃气通达,转危为安。吃完水饺、面条、元宵后,都要喝点儿原汤。这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煮淀粉类食物时,其表面的淀粉会散落到汤中,加热到℃时,淀粉颗粒会分解成糊精,能帮助消化食物。所以,“原汤化原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其实,中医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中药,如同“原汤化原食”一样,自身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功效相反,如麻黄与麻黄根,麻黄为发汗解表的第一要药,麻黄根却有收敛止汗的奇功。话说回荔枝壳,现在的荔枝壳已经没有那么安全了,因为需要喷洒农药来防虫,所以可能会有残留的农药。所以如果真的要煮水,最好先用把荔枝壳浸泡一下,洗净后再煮水服用。绿豆汤也能解荔枝的热,直接煮一把绿豆,开锅后10分钟,等汤变绿色后就可以喝了。荔枝壳味苦性寒,入心经

①《纲目》:"痘疮出发不爽快,煎汤饮之;又解荔枝热,浸水饮。"

②《广西中药志》:"洗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用:煎水洗。

复方①治赤白痢:橡实壳、甘草、荔枝壳、石榴皮。上等分,细锉。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普济方》橡实散)

②治血崩:㈠荔枝壳烧灰存性,研末。好酒空心调服,每服二钱。(《同寿录》)㈡荔枝壳30克,水煎服。

③解食荔枝过多,腹胀消化不良:荔枝壳水煎服。

各家论述《本草求真》:"痘疮不起,用壳煎汤以服,盖取壳性温补内托之意。然性燥,用当酌症所宜,非若龙眼性主温和,而资益甚多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还可以缓解蚊虫叮咬,沾点荔枝水擦拭蚊子叮咬的地方,可以消肿止痒。可以消除腹胀、消化不良。每天喝两杯,轻轻松松就搞定。用它煮水不寒不燥,任何体质皆可食用。喝一碗荔枝壳煮的水就能清热解毒了,是不是很神奇呢?另外,再教大家几个防止荔枝上火的方法。可将荔枝连皮浸入淡盐水中,取出后再放入冰柜里,冷冻后食用,不仅不上火,还能解滞、增加食欲;或吃时搭配绿茶或山竹,可以中和热气。糖尿病患者及偏热体质的人少吃荔枝为宜。理气止痛的荔枝核

荔枝核性味甘涩,温。

①《纲目》:"甘,温,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涩,温,微咸。"

③《广西中药志》:"味甘微苦涩,性平,无毒。"

归经入肝、肾经。

①《纲目》:"入厥阴。"

②《本草经疏》:"入肝、肾。"

③《本草撮要》:"入足太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温中,理气,止痛。治胃脘痛,疝气痛,妇女血气刺痛。

①《纲目》:"行散滞气。治颓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②《本草备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注意《本草从新》:"无寒湿滞气者勿服。"

复方①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荔枝核一钱,木香八分。为末。每服一钱,清汤调服。(《景岳全书》荔香散)

②治心痛及小肠气:荔枝核一枚。煅存性,酒调服。(《本草衍义》)

③治肾大如斗: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锉散,炒,出火毒,为末。酒下二钱,日三服。(《世医得效方》荔核散)

④治疝气颓肿:荔枝核四十九个,陈皮(连白)九钱,硫黄四钱。为末,盐水打面糊丸绿豆大。遇痛时,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亦治诸气痛。(《坦仙皆效方》玉环来复丹)

⑤治血气刺痛: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妇人良方》蠲痛散)

⑥治肋间神经痛:荔枝核烧炭存性捣碎,取6克,加广木香6克,水煎服。

⑦治疝气疼痛:㈠荔枝核15克,焙干研末,空腹时用开水送服。㈡炒荔枝核、大茴香各60克,研末,每日早晨用黄酒送服10克,亦治疝气疼痛。

⑧治癣:荔枝核研末,调醋搽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荔枝核的功效比较多,在生活中我们非常容易忽视它,可是荔枝核作用还是比较多的哦。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健康小知识也应该多加掌握,比如:

  第一:荔枝核治妇女痛经:荔枝核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黄芪30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丹参20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于经前7天每日1剂,早晚分服,服至月经来潮为止,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要避免情志刺激,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第二:荔枝核治疝气疼痛:炒荔枝核、大茴香各60克,研成末,每天早上用黄酒送服10克。

  第三:荔枝核治男子疝痛:荔枝核、橘核各9克,小茴香4.5克。用水煎服。

  荔枝核的属于辛温性药材,它可以肾经,入肝、有理气止痛的特别作用。睾丸肿痛、疝气痛,食用荔枝核具有很好的医治效果。荔枝核的味道掠苦,因此有预防打嗝、拉肚子的功效了。

  荔枝核性温祛寒,具有通气散结、疏肝理气、散寒止痛等作用。如果是治因寒凝气导致的睾丸肿痛,疝气痛,可以与青皮、小茴香等同时食用,医治效果会更好喔。

往期文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麦芽、谷芽

倪海厦老师讲针灸第78集

不花钱,教你向老天要阳气,把“阳气”养回来!

这个清朝的名方,是被验证了年的感冒药!

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标志:以生命医学战胜尸体医学!

金匮里的一张美容养颜方,让你面若桃花,年轻10岁很容易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tx/83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