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文苑品读陈业基海南话称本地竹


白癜风的危害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13/6326476.html

海南话称本地竹

●陈业基

本地农村人种植的和本地坡岭上野生的竹的种类并不多,我虽不清楚它们的学名,但却能用海南话叫出它们的俗名。现就本地竹的海南话称法与大家说一说。在海南农村,见到最多的一种青竹称做“啰竹”,它叶涩外皮也涩,肉薄;剖开,篾片锐利,容易刮手。但这种竹由于用途比较广,且容易种植,所以,只要你到本地各个村庄,都可以看到这种“啰竹”。在本地农村,人们利用老“啰竹”来编畚箕,编草框、编“谷围”(用来装谷子的围子叫做“谷围”),编“鸡担”(“鸡担”,方言,即鸡罩)、编“鸡笠”和“猪笠”(“鸡笠”,装鸡用,编织时为长形竹筐,编织完后将口压扁绑上竹篾即成;“猪笠”,即猪笼),搭篱笆和鸡寮,织竹扇。过去,我家也曾用它的细篾来编织“竹缆”(海南话将绳子叫做“缆”)。由于它的篾片锐利,老妈在破篾时特别留意,往往用一块“布黎”(即破旧布条)将手掌手指裹住,才破篾,削竹片,掰细篾。编“竹缆”用的是极薄的篾片,老妈常常细心地用小刀在竹片上剔开,然后细心地将一小片一小片的篾片从竹片上掰下来。等到积存一定的数量后,老妈便将这些细篾片捻成小竹绳,滚成一个个像篮球那么大的线球,积攒起来,等雨天生产队不出工时,全家人便出手编织“竹缆”。编织“竹缆”时,老爸拿出“缆车”,他掌“缆车头”,老妈掌“缆车尾”,我掌“缆谷”。先将三条小竹绳挂在“缆车头”和“缆车尾”的铁钩上,我将“缆谷”放在“缆车头”,将三条小竹绳纳入“缆谷”身上的三条沟里,双手死死地按住“缆谷”。老爸转动“缆车头”上的轮子,三条小竹绳便绞在一起,推着“缆谷”向“缆车尾”走去。“缆谷”到了“缆车尾”,脱下“缆谷”,一条“竹缆”就编织完了。当时社会上还没有尼龙绳,“竹缆”与“椰子缆”一样使用,供销社收购五分钱一条,那时我家就靠出售它来添补家用。在海南农村,你也会看见不少人家在自留山里种有“石竹”。“石竹”,词典里的解释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对生,条形,花红色、淡紫色、白色或杂色,供观赏。从这一解释可以看出,海南本地的“石竹”与词典里的“石竹”并不是一类竹。海南的“石竹”类似大陆的毛竹而非毛竹,它比毛竹小得多,簇生,肉厚,其硬度以及韧度都比毛竹高,竹竿长而直。人们往往将它砍下来去掉竹节枝叶和竹尾,并在竹尾绑上“刮镰”(即一种弯度大的镰刀),本地人叫做“竹镰”;或绑上铁钩,本地人叫做“猪钩”。这两种竹具主要是用来采摘椰子、槟榔或搭竹笋、搭“柴枝”(即树上干枯的树枝)。人们还将老“石竹”砍下来,取其一段将两头削尖,晾干,到“割稻春”(即割稻的季节)时用来“担稻稿”(海南话将“挑”说成“担”,将稻草说成“稻稿”)。“担稻稿”的竹竿海南话叫做“谷担”。海南大多数溪流并不深,所以石竹也是做“船杆”(撑船用的竹竿)的好材料。由于它的硬度强,筑墙时还可以用它来搭“脚手架”(即房架),做戏时用来搭戏台。有时,人们还将一截“石竹”对开成四片,削去“竹节眼”,按比例用火力将竹片中间两截折成九十度角,用绳子将一对竹片两端系好,就成了“竹窗”;打开,就能装“稻稿”和“番剐(即番薯)藤”。搭草寮时,人们还将石竹当作檩子使用,而充当椽子的当然是“啰竹”了。在海南农村,还有一种竹海南话称作“白啊竹”。这种竹初长时竹外皮以及竹叶包上都沾上一层白粉,长高后这种白粉才逐渐去掉。这种竹与“啰竹”一样大小,但韧性比“啰竹”强,主要用来编织“嘎啰”(“嘎啰”,海南农村一种细篾编织的竹器,深肚,主要用来装米和豆仁)、簸箕、各种筛子(海南话将筛谷子用的筛子叫做“谷筛”,筛米粒用的筛子叫做“米筛”,筛糠用的筛子叫做“糠筛”)、菜筐、“手笠”(即提篮)、摇篮以及箩筐等农村人常见的竹器家具,还可以编织竹笠、鱼篓和“啰”。“啰”是一种适合于水沟使用的手提捕鱼虾工具,扇形,底平,两边高,尾部留一圆口,绑上纱布袋装鱼;与之配套的还有用一支竹子折成三角形,中间穿上竹筒制作的“啰哒”(音近),捕鱼虾时用“啰哒”将鱼赶到“啰”里,提起,鱼虾便进入纱布袋里。年少时,我就经常挎着“啰”到水沟里捕鱼,一个中午就能捕到满满一沙袋小鱼小虾,去鳞剖肚洗净放进米糟里熬熟,那米糟可甜美了。有了鲜鱼糟佐饭,老妈往往煮“糒”(音bei,干饭)给我们吃。海南话称作“青皮竹”的竹子是本地竹中最清秀的。它的竹皮外表光滑,手感很滑腻。这种竹也比较难种,因此,种植的人家不多,也不易破篾,使用时一般都是破片,削圆,用于编织箩筐。“青皮竹”有大小之分,海南话将其中比较小的称之为“青皮竹子”。“青皮竹子”一般用来搭豆架瓜架。小孩子最喜欢用“青皮竹子”来做鱼竿,是因为它比其他竹子轻且不容易折断。我们小时经常念叨:钓鱼竿“挑挑”(“挑挑”,方言,即弯弯曲曲),钓鱼不够饲“猫小”(小,海南音念niao;“猫小”,即猫)。因此,我们往往选择那些直直的“青皮竹子”做鱼竿。海南坡岭上自然生长着一种小竹,海南话称之为“竹子”,特别是在靠近溪流的沙壤坡地上,这种竹子生长得更多,更旺盛。塔洋镇竹山地区过去就很多这种竹子,一大片一大片的。这种“竹子”,一般长得不高,很瘦小,只适合做瓜豆架。过去,海南人使用的一种叫做“鱼担”(即鱼罩)的捕鱼用具就是用这种竹子扎成的。海南话称作“麻竹”的竹很粗,肉很厚,但竹竿软,韧性差,不适合做竹器。不少地方的人种它,主要是看好它的竹笋。它的竹笋很好吃,皮厚,肉细,入口即化,嚼之脆美、甜口、味爽。海南话称作“玉兰竹”的竹是我长大后才看到队长公发动社员在溪边的沙滩上大量种植的外地竹种。那时,生产队种植它,也是看好它的竹笋有经济效益。它的竹笋比不上“麻竹”的竹笋好吃但产量高且好种,所以现在好多人家都喜欢种植,现在市面上卖的大多是这种竹的竹笋。海南的坡岭上还有一种有刺的竹,野生的,海南话称作“刺疆”。“刺疆”俗称“刺峰”,与灌木一样杂乱。过去,由于土匪猖獗,村人往往在村子周围种植“刺疆”当做整个村子的“围墙”用,只留一个口子出入,贼人不敢轻易进入。由于“刺疆”的竹笋很嫩,人们往往拿“猪钩”去“搭”(即钩)。“刺疆笋”“搭”回来后,去叶苞,择细嫩部分切细,装进坛子里腌渍七天,就是“竹笋酸”。“竹笋酸”味道很美,用它做鲜鱼汤那往往是极诱人的一道菜,海南人喜欢吃。“刺疆”不易开花。据老人说,如果看到“刺疆”开花,当年必大旱。老人的话是经验之谈,我就曾几次亲眼见过“刺疆”开花之年天大旱的景象。

(原载《琼海通讯》,现由作者本人翻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gn/50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