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配方厨用资料中国川菜24种味


请你加入群聊

邀请你加入“9.1万名厨师交流社区”

点击请加入

1:烤鱼配方交流

2:红油配方交流

3:款酱汁交流

4:卤水交流

5:干锅酱、干锅油配方交流

6:腌制配方交流

7:捞汁量化配方交流

8:特色小吃交流

9:每一款都能开店的特色米线交流

10:做法新颖的爆款小龙虾

11:南北招牌猪蹄做法交流

12:香锅酱配方

川菜的精髓,当属“调味”。人们常说“食在广东,味在四川”,说到川菜,人们总是赞不绝口,常常被那美妙的“味”所倾倒。自古以来,川菜就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

真正了解川菜的人都知道,川菜之味,绝不仅限于人们所熟知的麻辣。川菜有着“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由此演变出的味型之多,居各大菜系之首。

川菜拥有24种味型,是目前全国八大菜系里味型最丰富的菜系,川菜常用的这24种味型,都互有差异,各具特色。

味型就是指用几种调味品调和而成的、具有各自的本质特征的风味种别。川人结合在风格多变的川菜上,与百味相融,由此便生出层出不穷的千香百味来,最基本的有24种,这就是川菜的24种味型。

1、麻辣味型

辣椒之辣与川菜传统的麻味相结合,便形成了这麻辣味厚,咸鲜而香的独特味型。

麻辣味型的菜肴在川菜中阵容最为强大,从传统川菜中的水煮牛肉、麻婆豆腐,到新派川菜中的水煮鱼、麻辣田螺、麻辣小龙虾等,无不是麻辣味型的代表。

麻辣味型的菜品主要由辣椒、花椒、川盐、味精、料酒等调制而成,花椒和辣椒的运用则因菜而异,有的用郫县豆瓣、有的用花椒粒、有的用花椒面……并不都是一个模式。好的厨师烹制麻辣味型的菜品,必要做到麻而不木、辣而不燥,辣中显鲜、辣中显味,辣有尽而味无穷。

2、酸辣味型

酸辣味型是川菜中仅次于麻辣味型的主要味型之一。酸辣味型的菜肴尽不是辣椒唱主角,而是先在辣椒的辣、生姜的辣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再用醋、胡椒粉、味精这些解辣的佐料去调和,使其形成醇酸微辣,咸鲜味浓的独特风味。

调制酸辣味型的菜肴,一定要把握住咸味为基础、酸味为主体、辣味助风味的原则,用料适度。

酸辣味型的菜肴以热菜居多,如鳝鱼粉丝、菠饺牛柳等都是醇酸微辣的风味,也有部份冷菜如酸辣蕨根粉等,也是酸辣味的。

3、泡椒味型

泡椒,俗称“鱼辣子”,是川菜中特有的调味料,具有色泽红亮、辣而不燥、辣中微酸的特点,以其酸辣鲜爽的口感,充当着调料“主力军”。

泡椒系列近年来在新派川菜中蔚为大观,它将泡辣椒鲜香微辣,略带回甜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算是烹饪中四两拨千斤的典范。

泡椒分两种,一种红色细长,俗称“二荆条”,其辣味适口,有足够香气;另一种,则形如灯笼,大小与鸡心相仿,形状好看,辣味更足。好的泡椒味香色正,根根硬朗,老而弥香,食之开胃生津,令你欲罢不能。

泡椒味型在冷热菜中应用广泛,常见的冷菜如什锦泡菜坛、泡椒凤爪等,是将野山椒、花椒、白糖等作料放进特制的坛中,泡出一坛的鲜香醇厚;而泡椒牛蛙、泡椒鸭血、泡椒墨鱼仔,泡椒双脆,泡椒仔兔等泡椒系列的热菜,多用醪糟汁、冰糖等调料来调制,同样别有一番滋味。

4、怪味味型

怪味味型,四川首创的常用味型之—,因集众味于一体,各味平衡而又十分和谐,故以“怪”宇褒其味妙。

怪味味型特点为咸、甜、麻、辣、酸、鲜、香并重而协调,多用于冷菜,怪味凉粉就是当中的杰作。

怪味味型以川盐、酱油、红油、花椒面、麻酱、白糖、醋、熟芝麻、香油、味精调制而成,也可加进姜米、蒜米、葱花。调制时,这么多种不同的调味品混在一起,必须留意比例搭配恰当,使各种味道之间互不压抑,相得益彰。

5、糊辣味型

糊辣味型的菜肴具有香辣咸鲜,回味略甜的特点。因是以干辣椒节在油锅里炸,使之成为糊辣壳而产生的味道,故称糊辣,火候不到或火候过头都会影响其味。

糊辣味型主要以川盐、干红辣椒、花椒、酱油、醋、白糖、姜、葱、蒜、味精、料酒调制而成,菜都用炝炒一法,取其辣椒的干香与糊辣,以大火把辣味炝进新鲜的原料中。

如著名的宫保鸡丁,即是将干辣椒和花生米炒进鸡丁里,形成了这一甜、酸、辣味混合,风格突出的川中名菜,并由此生发出很多以宫保为名的菜肴,如宫保豆腐等。

6、红油味型

红油是川菜的灵魂之一,川菜当中的凉拌菜讲究“一勺红油定乾坤”,好的红油是成就美味凉拌菜和蘸水的第一步。甚至有川菜大师断言,搞懂红油,就搞懂了川菜。

是否有一锅辣味隧道、辣香浓郁的红油辣子,是能否做出一品上好凉菜的关键。炼制红油,首先要讲究辣椒的质量,其次要讲究辣椒品种的搭配,使之兼有朝天椒的红润、二金条的香冽、小米椒的辣劲,最后的炼制,更要一分细腻和巧思。这样炼出红油,进眼亮,进鼻香,进口之后,辣味才会层层叠叠。

红油味型即以此特制的红油,与酱油、白糖、味精调制而成,部份地区加醋、蒜泥或香油。红油味的辣味比麻辣味型的辣味轻,其色彩红丽、辣而不燥、香气醇和绵长。夫妻肺片、烤椒皮蛋、萝卜丝拌白肉、红杏鸡等都属于这一味型。

7、家常味型

家常味型,川菜常用味型之—。此味型以“家常”命名,乃取“居家常有”之意。其特点是咸鲜微辣,因菜式所需,或回味略甜,或回味略有醋香,在热菜中应用最为广泛。

家常味型的菜肴一般以郫县豆瓣、川盐、酱油调制而成,也可酌量加元红豆瓣或泡红辣椒、料酒、豆豉、甜酱及味精。

家常味型适用于以鸡、鸭、鹅、兔、猪、牛等家禽家畜肉类为原料的菜肴,如著名的回锅肉,就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返朴归真,化繁为简的家常味型经典菜品。此外如盐煎肉、家常豆腐等也属于这一味型。

8、鱼香味型

鱼香味型因源于四川民间独具特色的烹鱼调味方法而得名,菜肴具有咸、甜、酸、辣兼备,姜、葱、蒜味浓郁,色泽红亮的特点,是川菜中独有的一种特殊味型。

烹制鱼香味的菜肴,并不使用鱼品,是用蒜片或者蒜粒,与泡辣椒、葱节、姜片在油中炒出香味,然后加进主料炒熟,再以酱油、醋、白糖、料酒、鸡精、精盐、水豆粉调制的汁进锅收芡,便可装盘成菜。

鱼香味的菜肴吃起来咸甜酸辣兼备,姜葱蒜香气浓郁,传统川菜中“四大柱石”之一的鱼香肉丝,即是鱼香味型菜肴的杰出代表,被人们誉为川菜一绝。

9、荔枝味型

荔枝味型之名,出自其味似荔枝,酸甜适口的特点,是以川盐、醋、白糖、酱油、味精、料酒调制,并取姜、葱、蒜的辛香气味烹制而成,多用于热菜。

调制此味时,须有足够的咸味,在此基础上方能显示酸味和甜味,糖略少于醋,留意甜酸比例适度,姜、葱、蒜仅取其辛香气,用量不宜过重,以免喧宾夺主。

锅粑肉片是传统川菜中荔枝味型的代表,而菜根排骨则是新派川菜中荔枝味型的佼佼者,它是截选排骨中最精华的一段,鉴戒粤菜的做法,在酸甜咸鲜中加进青红叔粒和葱粒的辛香。

10、咸鲜味型

咸鲜味型广泛运用于冷、热菜式,常以川盐、味精调制而成,因不同菜肴的风味需要,也可用酱油、白糖、香油及姜、盐、胡椒调制。

调制时,须留意把握咸味适度,突出鲜味,并努力保持以蔬菜为烹饪原料本身具有的清鲜味,白糖只起增鲜作用,须控制用量,不能露出甜味来,香油亦仅仅是为增香,须控制用量,勿使过头。

咸鲜味型适用于以动物肉类、家禽家畜内脏及蔬菜、豆制品、禽蛋等为原料的菜肴,如开水白菜、鸡豆花、鸽蛋燕菜、白汁鱼肚卷、白汁鱼唇、鲜熘鸡丝、白油肝片、盐水鸭脯等。

11、甜香味型

甜香味型,顾名思义,其特点即是纯甜而香,它以白糖或冰糖为主要调味品,因不同菜肴的风味需要,可佐以适量的食用香精,并辅以各种蜜饯、樱桃等水果及果汁、桃仁等干果仁。

甜香味型有蜜汁、糖粘、冰汁、撒糖等多种调制方法,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均须把握用糖份量,过头则伤。

▲糖粘羊尾

12、烟香味型

烟香味型主要用于熏制以肉类为原料的菜肴,以稻草、柏枝、茶味、樟叶、花生壳、糠壳、锯木屑为熏制材料,利用其不全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使腌渍上味的原料再吸收或粘附一种特殊香味,形成咸鲜醇浓,香味独特的风味特征。

烟香味型广泛用于冷、热菜式,应根据不同菜肴风味的需要,选用不同的调味料和熏制材料。如豆腐干腊肉,是用上好的五花肉(胁或后臀),以柏枝、茶叶、樟叶、花生壳等原料熏制成为腊肉,再配以精制的豆腐干烹制而成,气味芳香,鲜美可口。

13、椒麻味型

花椒在川菜中使用极多,是调制椒麻味的主要原料。椒麻味是川菜独占的味型,其特点是椒麻辛香,味咸而鲜,以川盐、花椒、小葱叶、酱油、冷鸡汤、味精、香油调制而成,花椒的麻香和小葱的清香相得益彰,清爽中不失辛辣,多用于冷菜,尤适宜于夏天。

调制时,须选用优质花椒,方能体现风味,花椒颗粒要加盐与葱叶一同用刀铡成茸状,令其椒麻辛香之味与咸鲜味结合在一起。

14、蒜泥味型

蒜泥味是川菜的重要味型之一,常用于川菜凉菜的制作中,主要以蒜泥、红酱油、香油、味精、红油调制而成,在红油味的基础上重用蒜,有蒜在其中添辛香,才能有口味中的起伏曲折,萝卜丝拌白肉即是川菜中有名的小品。

做这类菜肴,其它调料一定不能太重,否则,压了蒜泥的香味,喧宾夺主,就是烹饪中的南辕北辙了。

另外,做蒜泥凉菜,一定要现做现吃,放久之后,不仅会失往鲜香,还会使蒜泥产生一种刺鼻难闻的味道,所以,蒜味味型的菜肴,都不能过夜。

15、五香味型

五香味型的特点是浓香咸鲜,自然辛香。所谓“五香”,是指在烧煮食物时加入的数种香料。其所用香料通常有山柰、八角、丁香、小茴、甘草、沙头、老蔻、肉桂、草果、花椒等,根据菜肴需要酌情选用,实际上远不止五种。

调制时,以上述香料加盐、料酒、老姜、葱等,可腌渍食品、烹制或卤制各种冷、热菜肴,如五香牛肉等。

16、糖醋味型

糖醋味型是以糖、醋以主要调料,佐以川盐、酱油、味精、姜、葱、蒜调制而成,其特点是甜酸味浓,回味咸鲜,在冷热菜式中应用也较为广泛,常见的菜肴有糖醋排骨等。调制时,须以适量的咸味为基础,重用糖、醋,以突出甜酸味。糖醋味型与荔枝味型较为相近,其区别在于二者的糖醋比例不同,荔枝味是先酸后甜,而糖酸味则是先甜后酸,二者互有侧重,风格各异。

17、咸甜味型

咸甜味型的特点是咸甜并重,兼有鲜香,多用于热菜,以川盐、白糖、胡椒粉、料酒调制而成。因不同菜肴的风味需要,可酌加姜、葱、花椒、冰糖、糖色、五香粉、醪糟汁、鸡油。调制时,咸甜二味可有所侧重,或咸略重于甜,或甜略重于咸。樱桃肉因色似樱桃而得名,是传统的咸甜口味菜品,因甜味压不住肉的腥气,故须用盐来起到往腥、增鲜、增甜的作用。

18、陈皮味型

陈皮味型的主要特点是陈皮芳香,麻辣味厚,略有回甜,多用于冷菜,如陈皮排骨等。它是以陈皮、川盐、酱油、醋、花椒、干辣椒节、姜、葱、白糖、红油、醪糟汁、味精、香油调制而成,是利用陈皮的苦味,与麻椒、花椒相搭配,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复合香味,于是便形成了这一独特的味型。

调制时,陈皮的用量不宜过多,过多则回味带苦,白糖、醪糟汁仅为增鲜,用量以略感回甜为度。

19、酱香味型

酱香味型是川菜常用味型之一,广泛用于冷、热菜式,特点是酱香浓郁,咸鲜带甜。

酱香味型以甜酱、川盐、酱油、味精、香油调制而成,因不同菜肴风味的需要,可酌加白糖或胡椒面及姜、葱。调制时,须审阅甜酱的质地、光彩、味道,并根据菜肴风味的特殊要求,决定其它调料的使用份量。

20、姜汁味型

姜汁味型是一种古老的味型,其特点是姜味醇厚,咸鲜微辣,广泛用于冷、热菜式。

姜汁味型的菜肴以川盐、姜汁、酱油、味精、醋、香油调制而成,姜可开胃,而醋则有助消化、解油腻之作用。

调制凉菜时,须在咸鲜味适口的基础上,重用姜、醋,突出姜、醋的味道;而在热菜的调制过程中,可根据不同菜肴风味的需要,酌加郫县豆瓣或辣椒油,但以不影响姜、醋味为条件。

21、麻酱味型

麻酱味型多用于冷菜,以芝麻酱、香油、川盐、味精、浓鸡汁调制而成,少数菜品也酌加酱油或红油。

调制时,芝麻酱要先用香油调散,令芝麻酱的香味和香油的香味融合在一起,再用川盐、味精、浓鸡汁调和,麻酱凤尾、麻酱鱼肚等传统名菜都是麻酱味型菜品的代表。

22、椒盐味型

椒盐味型多用于热菜,以川盐、花椒调制而成。调制时,盐须炒干水份,舂为极细的粉状;花椒须炕香,亦舂为细末。花椒末与盐按1:4的比例配制,现制现用,不宜久放,以防止其香味挥发,影响口感。

23、香糟味型

香糟味型的特点是醇香咸鲜而回甜,广泛用于冷、热菜式,以香糟汁或醪糟、川盐、味精、香油调制而成,因不同菜肴的风味需要,可酌加胡椒料或花椒、冰糖及姜、葱。调制时,要突出香糟汁或醪糟汁味的醇香。

24、芥末味型

芥末味型的特点是咸鲜酸香,芥末冲辣,以川盐、醋、酱油、芥末、味精、香油调制而成,夏、秋季冷菜较为常用。

芥末有油状、膏状、粉状三种形态,调制时,先将芥末用汤汁调散,密闭于盛器中,勿使泄气,放覆盖上或火旁,临用时方取出,酱油宜少用,以免影响菜品光彩。

17种川菜用的特殊香料紫草

紫草别名山紫草、紫丹、紫芙、藐、地血、鸦衔草、紫草根,是紫草科紫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种植。

紫草有显著的祛痘和消炎的效果,有很大的美容价值。在川卤凉菜种具有防腐、去腥的作用,同时可以让卤制食物上点色。

荜菝

荜菝是胡椒科植物,分布于云南东南至西南部,其果穗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呈颗粒状。

荜菝果穗有特异的香气,味道辛辣,是一种川菜中常用的调料,也是川卤中的香料之一,有矫味增香的作用,以肥大、饱满、坚实、色黑褐、气味浓者为佳。

川枳壳

枳壳又名积壳,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近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四川产则称川枳壳,以外果皮色绿褐、果肉厚、质坚硬、香气浓者为佳。

川枳壳在川味凉卤菜肴中具有破气,除腥臭味,膻味,增清香味的作用。因枳壳味苦,每次使用在卤水中不能放太多。

甘松

甘松,又名甘崧、甘松香、香松、甘香松,成都人称为香草,为败酱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茎,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质量以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的为佳,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作用。

甘松气味辛香,近似强烈的松节油气味,在麻辣火锅汤料或卤水中加入此香料,其香味浓郁。不过要注意量的把握,一次用量不宜超过5克,否则香气“腻人”。

青皮

▲四花青皮

▲个青皮

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称“个青皮”,以个均匀,体重皮厚,内瓤少者为佳;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称“四花青皮”,以外皮青,内色白,香气浓者为佳。

青皮气香、味苦辛,作用与陈皮类似,常常在川卤中作去腥、和味、增香用。

四川灵草

四川灵草为近几年广泛用于火锅的一味香料,因为市场所售皆为干品,故不好辨认。经过多方请教,灵草应叫灵香草,又名零陵香,为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属多年生草本,干品有浓烈香气,性味甘平。

灵草常用在麻辣火锅中提香,一般用量不超过5克。另在个别地区也会将甘草称作灵草,采购时需注意区分。

排草

排草,又名排香、香排草、排草香,为报春花科植物细梗香草的全草,喜生于山地斜坡草丛中,茂密的林边及林下,分布于四川、湖北、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地。

排草有特殊的香气,其干制根茎常用作香料,在麻辣火锅和卤水中较为常见,可起增香、防腐的作用,在麻辣火锅中用量不宜过多,3-5克即可。

木香

▲云木香

木香是菊科植物云木香和川木香的通称。

云木香又名广木香、木香、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属菊科风毛菊属,主产南亚高山地区,包括中国四川(峨眉山)、云南等地。

▲川木香

川木香又名、铁杆木香、槽子木香,是菊科川木香属的植物,产于四川故名。

云木香、川木香均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多生长在高山草地和灌丛中,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木香可以增加酱卤制品的复合香味,其中云木香气味芳香,性温、味甘苦、稍具刺舌感,而川木香气味芳香而特异、味苦,烹饪主要用云木香,在卤制的香料包中添加后可增加复合香味,但如果过量会使整个卤汤的味变杂,且有刺舌感,它的用量约在0.%—0.4%左右(与原料比)。

香菜籽

香菜籽也就是香菜的果实,又名芫荽籽、松须菜籽、胡荽籽,一般当香菜长至开出白色小花后,过不久就会结出果实。

香菜籽为双圆球形,表面淡黄棕色,成熟果实坚硬,气芳香,带有温和的芳香和鼠尾草以及柠檬的混合味道。香菜籽磨成的细粉可用于许多食品调味中,是烹调的理想香料之一。

香砂

香砂又名川砂仁,是一种植物果实,气味辛凉,常被用作香料。香砂用于烹调有增浓、增厚复合香味,压异之效,常与桂皮、八角等香料一起作炖煮肉类的香料用。

另外说明的是香砂和砂仁不是一种东西,外形很相似,只是香砂大一点,外皮薄。而砂仁小,外皮厚、坚硬。两种东西都是香料、中药,而气味并不相同。

黄栀子

黄栀子又名栀子、黄栀、山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产于四川、江西等地,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黄栀子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个大、外皮棕黄色、仁较瘪、色红黄者次之。

黄栀子是味食香料,其气味芳香浓郁,在川味凉卤菜肴中具有调色、增香的作用。

崇州郁金

崇州郁金,四川省崇州市特产。崇州市是郁金的最佳产地,为中国国内唯一的“中国郁金之乡”。崇州郁金是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块根,具有内胆小、肉厚、质硬,切片后肉不分离,不松散,成晶片状、总姜黄素、总挥发油含量高的特点,特别是其黄丝郁金胆成“鸡蛋黄”,呈鸡血色(暗棕色),为中国所独有。

崇州郁金有特殊香味,味辛微苦,常作香料使用。

新店七星椒

新店七星椒是四川省的特产,素以辣素重、回味甜而闻名,这种辣椒放在1米的视线内,常人就会有泪水熏出。中国吉尼斯总部考察认为新店七星椒是中国最辣的顶级辣椒。

二荆条辣椒

二荆条辣椒分青、红两种,以双流牧马山二荆条和西充二荆条最为有名,是正宗川菜中不可缺少的香料,豆瓣和榨菜等产品必须用二荆条辣椒作为重要原料。

二荆条辣椒椒角细长,椒尖有“J”形弯钩,椒果外形美观、晶莹碧绿,制作的红油色泽红亮,能自动向盘边溅射上爬,口感辣度适中,味道香浓,椒香四起,鲜红透亮。夫妻肺片、红油抄手、毛血旺、水煮鱼等名菜都少不了红油。

子弹头辣椒

子弹头辣椒是朝天椒的一种,朝天椒是对椒果朝天(朝上或斜朝上)生长这一类群辣椒的统称,具有椒果小、辣度高、易干制的特点,是川菜中重要的调料之一。

野山椒

野山椒俗称指天椒,主要用作菜肴烹调、配菜的佐料,辛辣副食品的调料。野山椒既可以鲜食也可以干食,还可以加工制成罐头食品,青椒罐头,市场畅销,供不应求。

四川野山椒多以泡为主,泡过的野山椒俗称之为“泡野山椒”或“泡椒”。在川菜中如野山椒炒牛肉、野山椒牛肉、野山椒鱼头、泡凤爪等皆有使用。

藤椒

藤椒学名竹叶花椒,又名万花针、白总管,由于其枝叶披散,延长状若藤蔓,故称藤椒。藤椒果实完全熟时为青绿色,故还有青花椒的别称,具有清香浓郁、麻味绵长的独特风味。

藤椒与花椒从外观上看是一样的,所以有好多人分不清楚藤椒和花椒,张冠李戴是常有的事,其实藤椒和花椒还是有区别的,藤椒在树上结的仔是像葡萄一样一串一窜的,藤椒为青绿色,花椒在树上结的仔是一攥一攥的,花椒为绿色或暗红色(大红袍花椒)。藤椒与青花椒相比,具有麻得纯正,没有青花椒等苦涩味,而且特别香,香味飘的很远,让人有一种闻香食欲大开的感觉,口味上藤椒比花椒更好。

▲左图为藤椒,右图为青花椒。

由于川菜以善于用辣椒和竹叶花椒(藤椒)而著称,辣椒和更早前一直使用千余年的竹叶花椒(藤椒)是川菜烹调饮食的一大特色和代表,故在今天,西方对花椒的翻译,就是直译为“四川胡椒”,足见竹叶花椒(藤椒)和川菜在世界的影响。

付云飞韩国蛋糕

赞赏

长按







































骨肽注射液价格
中科健康中国重要影响力人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pia.com/qpcd/1627.html


当前时间: